“永聯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參觀張家港永聯村的新農村建設成果后,非常贊嘆。
位于張家港長江邊的永聯村,1970年通過圍墾江灘建村,村民生活貧困。改革開放后,小村莊建出了大鋼廠——永鋼集團,被費孝通贊為“華夏第一鋼村”。2009年,永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60億元,上交國家稅收達11.5億元。
在參觀大型農民集中居住區——永聯小鎮時,永聯村黨委副書記吳惠芳向陳錫文介紹說,2006年,永聯村抓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鉤”的試點機會,投資15億元,把散居在田間地頭的2500多幢村民住宅全部拆除,建設了這一占地600畝、建筑面積達6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小區,在農村實現了“居住方式城鎮化”。
永聯小鎮既是一個居住功能完善的小區,又擁有教育、文化、商業、醫療、污水處理等綜合功能,是一座“村中城”。陳錫文對永聯的這一大手筆贊嘆不已。
一個村怎么會有財力進行這樣大型的基礎建設?吳惠芳表示,這得益于永聯村創新了“集體主義的實現形式”,村辦企業永鋼集團的25%股份歸村集體所有,每年分紅至少有3個億,村集體因此有能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二次分配等形式,讓村民永久享受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吳惠芳說,農民富裕起來后,永聯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頭等大事,通過設立“文明家庭獎”,對村民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行為進行考核并與其福利待遇掛鉤,拉動村民的文明素質提升。世博會在距離很近的上海舉辦,永聯抓住這一難得機會,組織萬名村民看世博、開眼界,目前正在分批進行中。
“永聯農民的幸福感已經等同甚至超過城鎮居民。”吳惠芳介紹,在國家提出“新農村建設”后,作為經濟較發達地區,蘇州全市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更高目標。為此,永聯村確立了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范化、收入方式多樣化這“六個化”作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標準。
吳惠芳以收入方式多元化為例說,永聯農民上班有工資,土地流轉有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收入,創業有經營性收入,老人每人每月有500元補助,其余每人每月有150元的補助、每年每人有1000元的文明家庭獎等獎勵性收入,困難村民還有惠民基金等補助性收入。
在聽取介紹并實地參觀后,陳錫文會心地笑了。他表示,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作秀,永聯村開了個好頭,永聯村的經驗做法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