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效仿先進國家的經驗,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除宣傳密度外,時間上也要有個持續期,比如半年。
來自市人大財經委的消息:針對垃圾分類處理,本市明年將繼續出臺激勵措施,通過給市民獎勵、處罰責任人、擴大混運垃圾和分類垃圾處理費用等方式來鼓勵垃圾分類的實施。市人大財經委并對市政市容委明年的部門預算編制及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安排做專題審議,這也是市人大首次針對某個政府部門“如何花錢”進行專題審議。
垃圾分類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焦點,雖說這一舉措的實施不能一蹴而就,可落實了好幾年仍舊收效甚微,也著實讓人遺憾。
不可否認,老生常談的素質問題是一個重要因素。記得不少小區一度以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區分不同垃圾,以促進垃圾分類,結果收效甚微,一些居民依舊是圖方便省事,各種垃圾混裝于一大包,久而久之,不知道其他地方,反正筆者所在的小區,這些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也銷聲匿跡了。
素質教育非一朝一夕可成,對于個別那些連垃圾都隨處扔的人,何談垃圾分類!不過,盡管有這樣難解的問題,對于垃圾分類,我們依舊有努力的空間,首當其沖的就是宣傳力度的亟待加強。
依舊以筆者所在小區為例,社區、物業對垃圾分類的宣傳、支持力度幾乎為零,每個垃圾站根本沒有垃圾分類的標識,各類垃圾混同一堆。作為最接近居民的管理者,社區街道和物業無所作為,垃圾分類更是一句空話。
如果上面提到的基本設施完備,每個小區都具備實行垃圾分類的條件,那么,我們可以效仿先進國家的經驗,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除宣傳密度外,時間上也要有個持續期,比如半年。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的電臺、電視臺、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包括公交廣告屏乃至車身廣告、車站廣告,都可以成為宣揚垃圾分類的陣地,我們還可以營建志愿者隊伍,發揚街道大媽善于監督的“光榮傳統”,甚至學校也應該布置有關垃圾分類的涉及動手的家庭作業,由此,讓這項利于環保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同時,再配合市政市容委“給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一定獎勵”的招數,相信一定會有所起色。
最后再提一句,必須承認,在目前來看,除了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欠缺之外,確有一些民眾缺乏對垃圾分類的基本常識,在這種情形下,對市民“只獎不罰”是符合實際的做法,更何況,處罰涉及執法權問題,執行起來也有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