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入理解和貫徹這一重要精神,對于進一步深化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是歷史的必然和現實的選擇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體現和適合我國現實國情的必然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史主動性的具體體現。
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當代經濟史就是一部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其間無論經歷怎樣的經濟政策調整、進行怎樣的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歷史總趨勢從來沒有發生過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所有制性質和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使得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產生了重大的認識變化和政策調整,其基本演變方向是:逐步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進而認識到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換句話說,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盡管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方向始終沒有變,并且認識逐步深化、成就舉世矚目。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的歷史和國情所決定的。
國際經驗表明實行全面私有化是災禍之路
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一些原社會主義國家在對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缺陷進行批判和反思進而實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就是:搞市場經濟能不能、要不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
實行全面私有化是西方給經濟轉型國家開出的唯一“藥方”。按照西方一些人的“權威觀點”,私有化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按照當時已有的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不可調和,市場經濟同公有制不可并存。所以,如果搞市場經濟,那么實行全面私有化就有了理論上的“抽象完美性”和“邏輯一致性”。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在否定計劃經濟的同時,也否定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否定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全面私有化。然而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充滿災禍的道路。私有化導致這些國家國民經濟基礎結構被嚴重破壞,經濟發展大幅倒退,社會秩序劇烈動蕩,失業率不斷攀升,人民生活深陷困境。同樣,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奉行西方新自由主義而進行全面私有化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災難性后果,也印證了全面私有化的巨大破壞作用。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問題,我國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信“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且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心要探索一條“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道路。從經濟發展的國際比較看,我國的抉擇是理性的,我國的改革是成功的。我國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將這一基本經濟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有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釋放出巨大的活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
基本經濟制度保證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活力
公有制經濟通常表現為國有經濟,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微觀主體。從根本上說,公有制經濟或國有企業是為了實現一定的重大社會經濟以至政治目標而存在的。在一些關鍵和核心領域,有必要將國家意志和社會責任要求直接注入經濟行為主體,這就是公有制經濟存在的根源。在傳統計劃經濟中,公有制是將“實現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這一國家意志和要求直接注入經濟行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雖然不再有“實現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的國家意志和要求,但仍然有保障國家安全、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重大國計民生目標、應對重大突發危機、保障國民經濟運行和基本民生需要以及增強戰略性產業國際競爭力等重大國家意志目標。因此,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價值。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保證了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鞏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體制,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
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于競爭,有競爭才有效率和競爭力,有效率和競爭力才能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發展壯大并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市場經濟是一個允許和鼓勵所有合法經濟主體進行公平競爭的制度。而構建公平競爭秩序的前提是:競爭主體多元化,利益微觀化(微觀主體擁有充分自主權和獨立經濟利益),權利義務對等,責任自負,優勝劣汰。所以,如果只有公有制經濟而沒有非公有制經濟,那樣的市場經濟就沒有活力和生命力,而且在制度邏輯上也是沒有存在理由的,即“實行單一公有制的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同樣,如果公有制經濟失去主體地位,那么市場經濟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就會重蹈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覆轍。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充滿活力的基本保證。
“堅持和完善”不是保守而是改革和創新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沒有現成模式可循的偉大創造。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這一偉大創造中的重要內容。它意味著,我們既不搞傳統社會主義的單一公有制,也不模仿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要建立一種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所有制結構。
在這一新制度中,“公有制為主體”不是要排斥非公有制經濟;相反,公有制經濟不僅對建設國民經濟基礎結構、保持國家穩定和安全、實現產業發展重大突破、應對重大風險和危機等承擔特殊重要責任,而且對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負有重要責任。也就是說,“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不僅要求公有制經濟自身不斷發展,而且要求公有制經濟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市場條件、完善基礎設施、提供安全保障、優化競爭秩序,直至必要時進行直接援助。總之,公有制經濟對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這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整體利益。
實行對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保護,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競爭,也是一個重大創新。黨的十六大明確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即: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了平等保護物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等原則。實行這樣的制度原則在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因此,如何真正做到平等保護物權、平等競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嶄新課題,涉及處理一系列重大關系的基本原則、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解決這一課題,必須依靠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一種可以發揮獨特優勢的創新模式。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它對于我國增強國家整體競爭力、提高國際地位、更好地承擔大國責任等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經歷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道路、中國體制以至被稱為“中國模式”的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理解、肯定和贊賞。一些過去完全不能接受中國做法的西方人士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做法至少也是一種可以存在的有效制度,西方的制度并不是唯一模式。
總之,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要創造一種更有效的新制度。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探索和解決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有效實現形式,公有制經濟同非公有制經濟的兼容和合作方式,政府同公有制經濟及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特別是實施“走出去”戰略所遇到的各種法律、文化和社會問題等。因此,不改革不創新,就不可能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個具有長遠和根本性意義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