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加速 各地力推“無污染供暖”
今年冬天的供暖季,再一次籠罩在霧霾的陰影之下。
10月20日,正值哈爾濱開栓供暖的第一天,突然襲來的重度霧霾讓人猝不及防。哈爾濱市民徐雯一起床就發現,窗外所有的建筑都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走在霧中,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嗆人的味道。戴了半小時的口罩上,嘴和鼻子呼吸的地方全變黑了。”
這僅僅是個開始,在哈爾濱之后,長春、齊齊哈爾、牡丹江、大慶等東北三省的多個城市同樣迎來PM2.5指數“爆表”的重度霧霾天氣。
10月底至11月初,華北地區多個城市也相繼拉響霧霾警報,首都北京甚至在一周之內連續4次發布霾預警,3次發布空氣重度污染藍色預警信號。
盡管北京等地的霧霾因新一輪冷空氣的到來暫時消散,但隨著華北地區供暖日期的臨近,不由讓人擔憂,供暖之后的空氣質量,會不會和東北地區一樣再次遭受重度霧霾的襲擊。
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供暖與霧霾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節能環保領域的專家認為,我國北方地區傳統的燃煤取暖方式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霧霾污染狀況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下,改進傳統的供暖系統,尋找更加經濟更加清潔的替代能源,推廣利用熱泵等新型供暖技術,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已經刻不容緩。
供暖式霧霾
談起半個月前的那次霧霾,徐雯仍然心有余悸,“太可怕了,一兩次可能還扛得住,但如果整個冬天都這樣怎么受得了,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差,很容易得上呼吸道疾病。”
經歷過多次霧霾襲擊的北京市民姜華也有著同樣的擔憂,“最近兩三年,冬天供暖就出現霧霾好像已經成了一種規律。從前幾天的霧霾來看,今年北京的供暖季也不太樂觀。”
姜華的擔心并非毫無來由,去年冬天的供暖季,從東北到華北、甚至到長江以南一些城市,頻頻出現的霧霾污染覆蓋了我國近1/3的國土。
今年的情況同樣堪憂,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平均霧霾日數為4.7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尤其是10月份的31天中,有9天為重度霧霾天,再加上輕度污染的日子,約有一半左右的污染天。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霧霾天氣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北京、天津等部分地區的霧霾天數達10天至15天,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多5至10天。
而根據東北部分城市環保部門的調查結果,10月下旬的霧霾天氣,除了逆溫和弱風等氣象條件的影響,供暖鍋爐的陸續啟爐也是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黑龍江環保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哈爾濱市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每年工業和采暖期用煤量約達2840萬噸。
事實上不只是東北,我國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城鎮和農村建筑的采暖也都是依靠燃煤,而煤的燃燒會產生大量污染物排放到空氣中,成為我國主要的大氣污染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高甫生提供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0%,煙塵排放量的70%均來自煤炭。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則在對北京霧霾污染源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超過2000座區域性的獨立鍋爐房,特別是工廠、小區、大院等單位獨立小鍋爐,以及郊區和農村居民大量的小煤爐排放的污染物占到1/3,正是近年來構成北京霧霾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供暖方式改進困境
目前,我國北方城市的集中供暖系統有兩種方式,分別是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與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以北京為例,采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是北京市熱力集團管理的城市熱網,部分小區、大院的獨立集中供熱系統采用的是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
近年來,為了應對霧霾天氣,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先后都在供暖方式上采取了改進措施。比如北京今年就采取了“煤改氣”工程、“供熱計量改造”和“老舊小區的供熱管網改造”等三項措施。天津市也推出了供熱“煤改氣”計劃,預計在2016年之前,將全市所有燃煤供熱鍋爐替換成燃氣鍋爐。
江億認為,推動煤改氣可以緩解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問題,但由于天然氣價格以及管網改造成本的原因,煤改氣主要集中在前一種供暖方式上,很多區域性的獨立供暖單位和小區并不愿意花錢改燒天然氣,郊區和農村居民改燒燃氣也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這導致煤改氣多年來進展不順利。
此外,高甫生認為,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以及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第二產業結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能源結構和消費模式難以改變,煤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短時間內難以逆轉。
他認為,應該盡快推進我國的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加速新興產業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以高效、無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替代污染嚴重的煤炭化石燃料。
之前,由于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太陽光照資源豐富,所以曾有不少專家和行業企業把尋求綠色供暖方式的目光轉向太陽能,提出可利用太陽能供熱,不過高甫生認為,從目前光伏產業的發展狀況來看,雖然使用太陽能綠色無污染,但受目前技術的限制,單獨靠太陽能解決采暖問題并不可行,經常需用采用太陽能+電鍋爐輔助系統,而且通常還是以耗電為主,在大面積推廣上與燃煤或燃氣相比并沒有太大的經濟優勢。
熱泵供暖漸受青睞
在燃氣和太陽能之外,近年來,日漸成熟的熱泵技術開始受到暖通行業的推崇。
熱泵技術的供暖方式是從大自然中獲取大量免費的能源,并通過電能將其轉移到室內,天津大學教授馬一太認為,熱泵技術是推動我國供暖方式革命性前進的新型技術,對于推進我國低碳、節能、環保政策發展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意義;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31.20, 0.02, 0.06%)董事長董明珠也曾在議案中建議,利用“雙級壓縮變頻熱泵技術”實現“無污染供暖”;在京津冀等地,相關部門和部分企業也正在進行熱泵技術供暖的試點。
清華大學教授石文星認為,熱泵技術在供暖領域逐漸受到關注和推廣,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是尋找到了更好的熱源,二是熱泵技術本身基礎性能的突破。
在熱源問題上,熱泵技術供暖可采用水、空氣等無污染免費的能源。以石家莊為例,石家莊供熱部門自去年供暖季就開始嘗試新型的工業廢水余熱熱泵供暖,并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工業余熱熱泵供熱項目——石家莊循環化工基地周邊工業余熱熱泵供熱項目。
據項目建設方介紹,從實際使用結果來看,這種利用工業廢水余熱的熱泵供暖項目不僅能完全替代傳統的燃煤集中供暖,而且并不增加用戶的采暖成本。
為項目提供余熱熱泵供熱設備的格力電器中央空調方面的項目負責人表示,除了這種周邊有可利用的工業余熱水源供暖,在無工業余熱熱源的郊區或農村,熱泵技術還可以使用其他的熱源,比如空氣源。
空氣源熱泵使用1份電能,可以同時從室外空氣中獲取2份以上免費的空氣能,能產生3份以上的熱能,與燃煤燃氣相比,更加低碳環保。根據今年住建部在北京開展的一項關于空氣源熱泵技術的課題研究,北京郊區的多個測試項目中,采用熱泵技術的建筑室內平均溫度能達到燃煤取暖的水平,而居民冬季取暖加生活熱水所用電費卻要低于北京市燃氣鍋爐采暖費。
在熱泵技術的基礎性能上,此前采用空氣源熱泵技術的供暖方式一直受制于室外極限溫度,一旦室外溫度超過工況溫度范圍,熱泵的制熱效率就會大打折扣。馬一太表示,目前國內暖通空調企業在這一問題已經實現技術突破,比如格力電器的“雙級壓縮變頻熱泵技術”已經把熱泵技術的極限工況溫度擴展到了零下30℃,基本可以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供暖需求。
石文星認為,熱泵技術已經為改進傳統燃煤供暖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當然我國各地的采暖需求和消費水平等實際情況十分復雜,霧霾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在無污染供暖方式上,無論是燃氣、太陽能、工業余熱還是新型的空氣源熱泵技術,任何一種解決方案都是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的,各個城市和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熱泵基礎上,組合運用多種供暖方式,實現供暖與節能環保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