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與不對的問題,有人建議法律考量——噪音標準達到沒達到擾民?其實我覺得沒那么復雜,如果大家都能平心靜氣地想想——不從自己的角度,有什么不能解決的?
武漢某小區,為了防止打陀螺的噪音影響他人,不得不在好好的地面上打了上千個洞;同樣是武漢,某小區在樓下跳舞的大媽被嫌吵的樓上住戶潑糞。這兩則新聞雖然都出在武漢,但是由于生活習慣不同造成的社區矛盾絕不僅僅是武漢一地的問題,而這種看似很小的問題,其實是折射著整個社會文明進程的一面鏡子。
中國的傳統生活習慣,一般是繼承自農村式的大家族、眾鄉親的半集體式,這種濃濃親情氛圍中的不分彼此,好處是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受到很多人的關照,但與此同時,個人的私密空間也就被剝離得所剩無幾。但是在生存相對艱難的傳統農業社會,這樣的結構是最適合整體生存的。
現代化城市生活的規則則與此迥異。城市生活一方面將大量的人口集中起來,使人與人的物理距離拉近,另一方面,因為這種聚集反而又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使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變遠。
由于人太多,所以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規則,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為他人考慮,包括素不相識甚至都看不到的陌生人。比如近期關于口香糖要包上紙再扔垃圾桶的倡議,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假設每天有百分之一的人吃口香糖,一天吃倆,那么一天就是20萬個,一年就是幾千萬,如果粘在地上,或者垃圾桶里,就是幾千萬個頑固的小臟點,需要環衛工人一個個地鏟。就算鏟一個用一分鐘,折算下來,也需要增加至少五六百個環衛工。而環衛工人的開支其實來自于每一個城市居民的納稅,也就是說,其實我們自己浪費了自己的錢。
很多去過發達國家的人都會感嘆,人家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漂亮干凈,寧靜安詳,仔細探究就會發現,那種安詳和干凈,來自全體市民的自覺,沒有城管,沒有督查,環衛工人都不怎么看得見,但是街頭往往連一張廢紙都沒有。所有的臟亂和嘈雜在每一個居民的手里終止。
回到打陀螺和跳廣場舞上,關于對與不對的問題,有人建議法律考量——噪音標準達到沒達到擾民?其實我覺得沒那么復雜,如果大家都能平心靜氣地想想——不從自己的角度,有什么不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