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以及華北多地發生大霧或霧霾天氣,境外媒體借此對中國空氣質量問題進行集中分析評論:
集中供暖令霧霾加重 英國《衛報》10月21日報道:21日,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的PM2.5含量飆升至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日均可容忍水平的40倍。黑龍江省的所有高速公路均被關閉,哈爾濱市的中小學全部停課,吉林省和遼寧省也發布了霧霾紅色警報。官員們將此次霧霾天氣歸因于東北開始供暖導致煤炭使用量增加、風速低、農民燃燒秸稈以及汽車尾氣排放等因素。也有人認為,突然的氣溫變化以及空氣濕度大等因素加重了霧霾程度。
美國《紐約時報》10月21日報道:20日因為哈爾濱開始供暖,霧霾程度大為加重。哈爾濱是中國最冷的城市之一,該市嚴重依賴煤炭的供暖系統意味著,每年必須在溫暖與清潔的空氣間做選擇。
經濟發展的高昂代價 西班牙《阿貝塞報》10月21日報道:為保護民眾,當地政府要求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拉響了今冬第一次污染警報。今年1月,北京幾乎整月都處于類似的污染環境中,凸顯出中國瘋狂但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嚴峻環境問題。有報告指出,由于熱電站發電和供暖系統燒煤造成空氣中懸浮大量有毒顆粒物,中國北方居民的預期壽命遠遠低于南方。除了每年造成幾十萬人死于肺部和心血管疾病外,污染還會造成未來醫療開支激增,抵消中國的高增長,因為環境成本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在21世紀的“工業革命”中,中國仍在為經濟發展付出高昂代價。
工業區是一大污染源頭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22日報道:盡管北京的空氣污染從10月初開始有所緩解,但中國北方部分地區21日出現重度霧霾。這提醒我們:雖然在空氣污染問題上北京受到的關注最多,但臨近的工業區是北方空氣污染的一大源頭。北京市政府上周公布了一項到2017年控制本地污染密集產業的計劃。盡管這一計劃旨在控制本地水泥、鋼鐵和煉油行業的擴張,但也包括與河北和天津等鄰近地區的合作,這些地區是這些產業的主要中心。北京呼吁鄰近地區也控制其工業產能并制定減排目標。
政府已采取防控措施 美聯社10月21日報道:中國大城市的霧霾程度屬于世界上最嚴重的,很長時間以來中國政府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對環境問題未予重視,但在公眾對環境問題的不滿日益加重之后,政府已開始著手采取一些空氣污染防控措施。
美國之音中文網10月21日報道: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大量使用煤在中國廣大地區造成嚴重污染。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保證要努力解決污染問題,但成效甚微。
路透社10月24日報道:中國環保部24日表示,將派檢查組前往空氣污染嚴重的省市,以確保應對空氣污染的措施得以落實。各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漸成為中國領導人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富裕的城市人口反對不惜代價實現發展的經濟模式。
管制措施或難以落實 英國《金融時報》10月22日報道:中國政府開始對中國首都的空氣質量非常擔心,他們希望北京周邊河北省的工業城市減少燒煤,降低鋼鐵和水泥產能,以緩解空氣污染。但是對承德和其他城市來說,這會減少就業機會。這些城市收入較低,排出濃煙的鋼鐵企業是重要的雇主。對北京而言,在這些沒有其他產業的城市,保住就業的問題使整體轉型更為復雜,在政治上也更為危險。北京能否在這場清除污染的新行動中取得成功還有待觀察。
日本《產經新聞》10月22日報道:大型石油企業等對排放政策有反對之聲,因此,有人認為即將采取的管制措施可能難以落實。
路透社10月24日報道:多年來,中國政府制訂了許多治污方案,但鮮有明顯效果。治污決定落實不到位一直是一心追求增長的地方政府和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的突出問題,其常常無視中央的方針政策,甚至偽造排污數據。
破壞形象影響旅游業 美聯社10月21日報道:中國最新的旅游口號是邀請訪客來“美麗中國”。破紀錄的霧霾天氣,引來外界關注中國不受約束的工業化所引發的環境和健康代價。中國旅游業受益于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和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但其未能跟上國際潮流。“美麗可以有許多不同欣賞方式,但現在有關污染特別是空氣污染的報道層出不窮,人家不會相信中國是百分百美麗。”旅游專家莫里森說。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10月21日報道:今年上半年,到中國的外國游客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5%,而到北京的游客則減少了15%。人們對H7N9禽流感的擔憂也許有些影響,但認為中國的空氣對健康實在有害的觀念也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