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常年在外地工作,趁著國慶長假回老家安徽桐城市看望父母。與免費通行的高速公路不同,家門口那段崎嶇不平的公路讓他“叫苦不迭”。
“一說去長崗村,沒有出租車愿意去,好不容易攔著一輛,五公里的路程要50元”,張先生告訴記者。
崎嶇路難行
這段路屬于桐城市高橋鎮(現歸入孔城鎮),從高橋村到南口村(簡稱高南公路),總長約五公里,絕大部分路段僅能容納一輛車,路面布滿大大小小的坑洼。不必說汽車,附近村民騎摩托車自行車也頗為不易。
據記者了解,沿高南公路一線有南口、長崗、西沖等數個行政村,1萬多村民要靠這條公路出行。沿途多位村民向記者反映,這條路如此坑洼狹窄的情況,已經持續十多年了。
十多年來,陸續有不少村民向孔城鎮及桐城市官員反映路況過差。村民也曾集體籌錢,但每次都是拉幾車砂石一鋪了事。更為甚者,沿途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有次為了應付檢查,施工隊竟然用柏油噴灑在路面,幾天就變回了原樣。
家住南口村的王先生在桐城市區做水暖生意,常年在老家和城里兩地跑,但他遲遲不愿意買轎車,“這路不是給車開的,路面坑太多,下雨天路上泥巴可以濺到車頂,買了好車也不舍得開。我現在開的二手面包車才3萬元,反正是破車,開著不心疼”。
已經在高南公路開了近7年面包車的林師傅說起這段路,向記者大倒苦水:“原來還有十幾輛面包車走這段路載客,現在只剩三輛了,有些家住附近的司機,寧愿舍近求遠去開別的線路。
林師傅說,跑出租、客運,一年最多換一次輪胎,但他一年要換兩次甚至更多,車胎磨損嚴重,補胎是常有的事。坐車就像坐蹦蹦車,老人、孕婦根本不敢坐,就是年輕人也要抓緊扶手才行。林師傅說,現在乘客越來越少,自己天天起早貪黑,一月也就賺個2000元。車上的一位乘客告訴記者,現在坐車去城里越來越難,等車要等大半天,交通還沒十年前方便。
官員推諉卸責
記者登錄桐城市交通運輸局網站,登載的多為當地領導“視察”消息。記者致電該局局長李玉林,他表示難以證實記者身份,并稱不愿意接受電話采訪,對于記者的問題也含糊其辭。記者提出可攜證件當面采訪,這位局長又稱“再說吧,再說吧”,匆忙掛斷電話。隨后記者又多次致電,已無人接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干部告訴記者,上頭也撥過修路的錢,但不在村里,我們也向交通局詢問情況,他們就“踢皮球”說找鎮政府,結果鎮上答應我們修路,但“光打雷不下雨”,每次都是拉幾拖拉機砂石填填坑。后來找的次數多了,鎮政府直接說讓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記者聯系到孔城鎮鎮長陳煒,他介紹說高南公路過去幾年也修補過。目前鎮里已經聯系修路公司,正準備開展全面徹底整修,很快就會得到根本修繕。記者詢問這條路為何十多年持續難走,他表示高橋鎮并入孔城鎮時間不久,以前的修路問題不太清楚,村民集資款等去向也不了解。對于具體修路日期,陳煒表示還不能確定,目前還在跟修路公司協商。
對于記者采訪的情況,有村民表示難以樂觀。一位和政府有來往的村民告訴記者,曾經在飯桌上碰到當時的高橋鎮領導,也得到過類似“很快就要修了、保證會修”等答復,但是好幾年過去了,路還是那條路。
歸鄉的路何時不再難行
2004年,國家交通部曾頒布《農村公路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農村公路建、養、管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安徽省也在2006年全面啟動“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建設,強調安排專項資金,集中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其中縣到鄉公路每公里補助20—30萬元,鄉到行政村公路每公里補助10萬元。
上述和政府有來往的村民向記者透露,省里撥的這些專項資金,以及好幾年前每個村民大隊近萬元的集資款,絕大部分都沒有用于農村道路建設。現在不少鄉鎮干部超編,財政預算有限,桐城等地的吃喝風又相當嚴重,一些干部就打起了財政撥款的主意。每年國家下撥的交通、農田水利等各方面專項資金,被層層截留,所以現在農村日漸荒蕪,稍有點能力的人都到城里去謀生了。
去年八月,桐城市長吳三九在參加“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現場辦公會”時稱,農村公路是民生路,更是發展路。修好民生路,造福一方人,建設好農村公路是政府和群眾的共同責任。市委市政府用最大的決心,集中財力提升農村公路通達水平。
一份由桐城市官方提供《桐城多項措施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資料也稱,該市全力打通“交通毛細血管”,比安徽全省提前一年,即早在2009年就實現村村通公路目標。然而記者走訪西沖、胡咀、新莊等多個村民大隊,發現事實遠非如此,不少村民大隊未通公路,百姓出行非常不便。
張先生說,高南公路十多年來幾乎毫無修繕,鄉親們怨聲載道,不僅制約了村民出行,也極大地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市鎮兩級干部這么多年充耳不聞,未見作為,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的一心為民。
中央現在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希望家鄉的父母官們切實傾聽百姓的意見,解決他們的困難,從修路這樣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希望我下次回來的時候,路能好走一些”,張先生苦笑著說。
中新網記者將繼續關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