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9月28日電(記者薛艷雯 張晨俊)拉坯、刻花、繪花……來自陜西省內多地的制瓷匠人在27日“世界旅游日”齊聚陳爐,在這座有“北方青瓷之都”之稱的西北古鎮展開一場陶瓷制作技藝大比武。
這是陳爐古鎮舉辦的第三屆陶瓷文化旅游節。除了陶藝比賽,還有傳統的祭祀窯神儀式。這座古瓷鎮,近年來規劃開發旅游業,意欲傳承發揚千年耀州瓷及其技藝文化。
被譽為“東方古瓷藝術活化石”的陳爐鎮位于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交界的陜西省銅川市,是中國古代名窯耀州窯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耀州窯唯一遺存“爐火千年不絕”的燒造基地。
陳爐鎮因“陶爐陳列”得名,史載“陶場南北三里,東西延綿五里,爐火雜陳,徹夜明朗”,“爐山不夜”的盛況成為“同官八景”之一。
該鎮燒制陶瓷的歷史可上溯到1400年前的北周時期,后經唐、宋,至明、清達到鼎盛,延續至今,創造了世界上同一地方陶瓷燒造時間最長的紀錄。
最新考古發現,陳爐有金、元、明、清陶瓷燒造區30余處,古窯爐40余座,作坊遺址和各時代典范文化堆積面積20多處,采集和出土文物標本1.5萬件(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爐山之巔、群山圍抱的陳爐像一口大盆,居民沿盆邊坡勢依次筑起窯洞和窯爐,往往地勢稍高一家的院落就建在地勢低一家的窯背上,層洞錯雜,當地人有“你家的窯背我家的院”之說。
漫步小鎮,古風瓷韻隨處可見。古窯場歷歷在目,古瓷片俯拾皆是。當地人深諳廢物回收利用之道,用廢棄的匣缽、殘破的缸甕壘起狀如蜂房的罐罐院墻,又用殘碎瓷片裝點出各色圖案來鋪設鄉間小道。就連煙囪上、房頂上、樹上,都用陶壺陶杯陶碗裝飾。
鎮上很安靜,偶有老人坐在墻根曬太陽拉家常,或是婦女抱著娃走過瓷片小道。但各家的陶瓷作坊里卻是一片土與火的忙碌交響。“和土為坯,轉輪就制”一轉千年,陳爐陶瓷燒造技藝屬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工藝之一,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采料制泥、轉輪拉坯、刻花上釉、裝窯再到燒窯,經過70多道工序,一件釉色光潔、胎體玲瓏、圖案古樸、擊聲鏗鏗的耀州青瓷器從陳爐工匠巧手中誕生。
千余年來主要用作生活器皿的陳爐陶瓷,今日卻日漸式微。
“近年來南瓷北上,東瓷西進,再加上塑料和金屬制品等現代工藝的流行,陳爐粗瓷的市場受到沖擊,”在陳爐從事了近50年陶瓷生產的65歲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崔鵬說,“而且傳統的純手工制作和舊式私人家庭作坊生產,難以實現大規模生產,產量有限。資金不足又導致人才外流、斷代,繼續生產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受限。”
為保護千年古鎮原始風貌,傳承和弘揚耀瓷文化,陳爐古鎮景區管理委員會于2010年成立,以“恢復原貌,傳承文化,彰顯特色,群眾參與,科學開發”精神為指導,制定了《陳爐古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著力把古鎮景區打造成國家級陶瓷創意產業基地、古鎮傳統產業升級創意新典范。
銅川市政府也鼓勵和扶持個體開設DIY陶瓷家庭作坊。挖掘陳爐古鎮獨有的文化內涵,研究開發和包裝一批特色旅游產品,滿足游客消費需求。
去年該景區吸引了游客38萬人次。“我家瓷坊五六年前就開設了游客制作陶瓷體驗項目,”王家瓷坊第6代傳承人王戰軍說,“游客多了,陳爐陶瓷的名氣也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