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的文章指出,把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拓展持續發展空間。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我們講擴大內需,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城鎮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應以加快城鎮化為依托,調整優化城鄉和區域結構,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文章指出,推進城鎮化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
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發展史看,一國要成功實現現代化,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必須同步推進城市化。一些國際組織常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化率、三次產業結構、城市化率等指標衡量一國的發展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穩步發展,2009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46.6%。但總的來看,中國城鎮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相比,仍明顯滯后,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統計,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與中國相近的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周邊國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城鎮化發展水平偏低,制約著中國國內需求的擴大,影響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中國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還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一是城鎮化可以有效擴大城市消費群體,增加居民消費。據統計,200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661元,城關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8,869元,地級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599元,36個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4,326元。這表明從鄉村到城市,居民消費明顯增加。二是城鎮化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農村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有助于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具有明顯效果。三是城鎮化可以有力拉動投資需求。城鎮人口的增加,可以帶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等多方面投資需求。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市場需求相對短缺,由城鎮化帶來的國內市場擴大,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產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為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條件。
“十二五”時期,中國城鎮化率將突破50%,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結構會隨之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在這個關鍵時期,必須牢牢把握城鎮化發展蘊含的巨大機遇,清醒地認識這一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問題,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看到,在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推進城鎮化,進而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
有序引導這個宏偉進程,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基本國情出發,借鑒國際經驗,穩步推進這一歷史進程。
文章還指出,以推進城鎮化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城鎮化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近現代以來,一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首先從該國沿海地區開始,然后沿著內河向內地延伸,同時生產要素和人口在空間上合理聚集,成了一個普遍規律。中國經濟發展也經歷了類似的情況。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率先開放發展,在形成外向型經濟格局的同時,形成了人口經濟集聚程度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極。但也要看到,在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有所擴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一個重要表現就在于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2008年,東部地區城鎮化率平均達到56%,而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只有43%、38%。通過推動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加快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解決區域協調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因此,在優化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群的同時,要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通過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發展一批城市群,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序推進中西部城鎮化過程,既是創造和擴大內需的過程,也是帶動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
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作為重點。在中西部地區,以縣城為基礎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在東部沿海地區,把有條件的中心鎮發展成中小城市,與大城市和現有中小城市形成有序分工、優勢互補的空間布局。這既可以形成并發揮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又能避免城鎮過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費,還可以避免一些特大城市過于膨脹造成的“城市病”。
從國際經驗看,城市群是城市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城市群可以通過現代交通網絡,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聯結起來,促進不同規模的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所以,要堅持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逐步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
文章指出,在城鎮化進程中統籌城鄉發展。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相互促進的,應當統籌推進。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城鎮的繁榮與發展就沒有基礎和保障。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任何時候都要立足自己解決糧食問題。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同時也要看到,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村居民人均占有資源量會相應增加,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商品化率,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村人口,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市場化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經濟實力的提升,可以增強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能力,有利于改善農村面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文章指出,把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逐步轉變為城市居民。近些年來中國城鎮化率提高較快,但在現行統計的城鎮人口中,約有1.5億農民工及其家屬雖然常住城鎮,但在公共服務等方面還沒有完全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因此,推進城鎮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把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逐步轉變為城市居民,這樣可以在實質上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
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穩步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問題。對一時難以落戶的,也要注意解決他們在勞動就業、工資待遇、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遇到的問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農村人口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他們融入城市的意愿更為迫切,逐步解決好他們的身份轉換問題,對城鎮化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
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關系到上億人口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其他各方面條件,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把農民變為城市貧民,因此需要努力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技能,增強收入保障能力。不僅要考慮農民工的落戶和享受公共服務等問題,還要從長遠出發,從下一代出發,為農民工子女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加強技能培訓,使他們具備自身發展能力和適應能力。
推進城鎮化既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也要穩妥。中國農村人口十分龐大,長期積累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需要有一個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重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如怎樣形成合理的城鎮化布局,怎樣籌措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資金,怎樣使城市規劃和管理水平與城鎮化相適應等。總之,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
房地產與城鎮化緊密相連,加快推進城鎮化必須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等建設,解決好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問題。另一方面,要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應,規范發展住房市場,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滿足不同層次居民住房需求。房地產市場屬地性很強,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需要各地從實際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人民群眾住有所居、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