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與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果寧大師以弘揚佛法禪學為己任,曾受邀在眾多高校和企業廣布佛法,并結合自己多年禪修的體會,提出“五觀禪”的概念——將禪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禪是什么?
對于一些人而言,禪是與世隔絕的信仰;而對于另一些人而言,它只是佛經中晦澀難懂的經文。在我們的心里,禪似乎太過高深,高深到我們無法觸摸,無法理解。
然而,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很多時候會想到禪,那是因為活得很沉重。或許我們有了足夠的財富,有了讓人羨慕的地位,有了和睦美滿的家庭,但我們依然不快樂。我們總覺得還有一些東西沒有得到,我們需要得到,甚至有些時候,我們絕望無助,不知該如何面對自我。
這時我們會想起禪。參禪求佛。是我們祖先世代用以改變生命的方式。那么,我們參的是什么?求的又是什么呢?
有一個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
一個人遇到了難事,于是他去廟中參拜觀音菩薩。在菩薩面前,他把自己心中的痛苦說出來,希望菩薩能指引他改變生活。
在他虔誠祈禱的時候,另一個人也進來,對著菩薩參拜。這個人回頭一看,發現前來參拜的這個人,正是菩薩自己。
這個人很疑惑,于是就問: “菩薩,你為什么拜自己?”
菩薩笑道: “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就是禪。所謂參禪,其實就是參透生命;所謂求佛,其實只是反省我們自身。很多人參不透、悟不透,只是因為他們在求人,而事實上,沒有誰能改變你,除了你自己。
我們的信仰,有三個層次的境界。有人認為禪毫無用處,因為他只是盲目求拜,要求佛給予一切。也有人非常虔誠,他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向佛祈求生命的智慧和解脫。但事實上,信仰的最高境界正是求己、修煉自身,將在人生中所迷失的、所丟棄的那個自己尋找回來,達到心靈的回歸。正像很久以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之后的第一個感悟:原來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因此,眾生皆為佛,參禪求佛,就是在參悟和反省我們自身。
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參佛,但幾乎每個人都以各種方式進入過佛殿。有些人在佛殿中一走而過,有些人深懷敬神之心。事實上,參悟禪道并沒有那么高深,在佛殿中,我們就可以得到我們想要感悟的一切。道場中的那些佛像并不是神。每一尊都是我們自己,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的示現,那些佛像只是要告訴你。你也可以如它們一樣高大堅毅,如它們一樣修成正果。
進入佛殿,每一尊佛像都代表了生命的意義,代表我們可能迷失了的自己。我們不必祈求佛賜予我們丟失了的東西,只是在面對它們的時候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做到將我們迷失的、最初的心靈,完好如初地尋找回來。
事實上,這就是禪。
禪,就在我們心中,也在充滿生機的萬事萬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