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北方各有各的飲食習慣,這本無可厚非,但現在網友們熱衷于爭論的,不是有多少不同的飲食習慣,而是哪一種飲食習慣是“正確”的、“正宗”的,這其實很無聊。這種爭論,某種程度上是人為制造南北對立,也多少存在著一定的地域歧視。
很多網友爭論這個話題,純粹是從美食的角度來分析,南方和北方哪種飲食方法,更能享受美食,但也有部分網友,爭論的目的不在于探討美食,而是出于吃米飯的瞧不起吃面食的,或吃面食的瞧不起吃米飯的心態來參與爭論。在微博上,這樣的爭論,往往是在南北網友相互對罵之中結束。
文化是多元的,即便中華文化也是如此,在多元的文化中,沒有必要爭辯出南方還是北方才是“正宗”。這種文化單一思維其實是有害的,它有違文化應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南北網友在飲食習慣上的爭論,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那時主持人在央視春晚上總是習慣說“中國人在除夕夜包餃子吃餃子”,這其實是站在某個地域的視角來談中國人,根據專家的說法,長江以南的中國人幾乎都沒有過年吃餃子的風俗。因此,南方人聽到往往心里不太高興,這種不高興是源于自身的文化沒有得到平等對待。
這些年,央視越來越重視平等對待南北文化,小品節目也不再以嘲笑南方人說普通話的大舌頭為樂,但另一方面,隨著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以及南方一些電視臺的崛起,文化上逐漸改變了以北方為主體的格局。有些南方網友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對北方文化不那么尊重,而有些北方網友則對南方同樣存在著偏見。類似于豆腐腦應該是甜的,還是咸的這樣的爭論,實際上已經異化成南方和北方哪一方的飲食習慣更“高貴”、更有“品位”,其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對他人的尊重。
實際上,文化是會走向融合的,三十年前,我的故鄉并沒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但這些年,過年吃餃子的越來越多,這僅僅是風俗習慣的變化。就在半年前,我所在城市的商販賣豆腐腦還只提供糖,但現在也提供鹽了,連小販都知道包容,爭執的網友又有什么必要就豆腐腦該甜還是該咸、吃桃子要不要削皮爭得口水四濺呢?不如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心態下,嘗試著用對方的方式來品嘗食物,說不定會發現吃什么、怎么吃原本就有更多選擇。
秦暉先生說,“文化無高下”。飲食文化更是如此,明白這一點,就知道人為制造南北對立是多么可笑,因為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誰都沒有資格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