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已經不是新聞了,政府出臺文件清理過剩產能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但從目前形勢來看這些清理產能的文件并未發揮其應有效應。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唯GDP論的發展沖動,一些明明不符合國家政策的項目卻在地方紛紛上馬,一些本該被拆除的項目還在生產。地方政府的唯GDP發展沖動已經成為清理產能的最大障礙。
清理產能已經是中央政策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清理產能就意味著有企業要關閉,這就像在地方政府身上割肉。一個鋼鐵企業能夠給地方政府帶來財政收入、就業和亮麗的政績,所以在清理產能的時候,地方政府這個利益相關者就會站在企業一方,對于中央政策有所抵觸,甚至于在暗下為企業打開“綠燈”。有些地方政府還為企業求情到上級主管部門。
地方政府為了本地區的發展采取一些手段本不可厚非,但其發展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鋼鐵產能過剩就像“堰塞湖”一樣,中央政府想盡辦法疏導這個“堰塞湖”,但在地方政府的“阻擾”下,疏導工作并不順利,而且“堰塞湖”的水位還在上漲,這就讓本已脆弱的鋼鐵產業更加脆弱,也打亂了全國的棋盤。
被清理過剩產能中大部分是生產工藝落后且污染較大的,建設“美麗中國”就需要將這部分產能淘汰,淘汰產能不意味著企業消失,企業可以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產能集中升級,雖然可能在一段時期內影響了當地經濟,但這樣的產業結構是可持續發展。而對于那部分打算“先上車再買票”的產能必須予以堅決制止,這是沒有情分可講的,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地方政府在唯GDP論下存有發展沖動,但地方政府在發展本地經濟的時候不能短視,更不能置國家法律政策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