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廣州市居民家庭經濟核對信息平臺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后,市民申領低保、低收,申請醫療救助、住房保障、教育資助等,均須先授權家庭經濟核對。然而,核對居民家底,其有效性和價值重心在哪里呢?說到底是為政府服務還是為市民服務呢?公民所擔心的個人隱私和政府所需要的信息共享之間會否存在矛盾呢?
據報道,廣州的居民家庭經濟核對信息平臺放在民政局,該平臺與公安、財政、人社、工商、國土房管、稅務、住房公積金、住房保障等部門對接,核對專員通過核對平臺向相關部門提出查詢請求,可即時查詢到申請者的各種資產信息。然而,這個平臺若不是由市一級建立且統一指揮的話,似乎就變成服務于民政部門的角色。同級單位是否有責任和熱情去與之對接,且保證數據更新順暢,這是有待觀察的。因為被對接的單位要多干活,要突破行政分割的阻礙,而自己卻未必有什么好處。
一直以來,共享式信息平臺難以建立,有制度方面的約束,比如,哪怕公檢法要想得到公民的個人信息,還是得向要害部門、電信機構、金融機構申請才能獲得。各個單位取得公民信息,是要為己所用的,完全不必要去想“通天塔”一樣的藍圖。此外,政府意識層面的滯后也很明顯。即使社會已經進入到大數據時代,超算中心也浮出水面,但是政府對互聯網及云計算的接受程度仍顯單薄。每一個老百姓去辦個什么申請,動不動就要一筆一畫地填表,要貼照片,復印身份證,把身家背景關系一一羅列,這就和上世紀沒有本質區別。
相比之下,在商業領域上,我們每個人的信息幾乎都是在“裸奔”的,甚至沒有隱私可言。我們每一次的搜索、消費和娛樂,都是在向暗藏的商家持續進行匯報。至于商家,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化驗、提純和重構,早已成功掌握很多人的生產、生活、消費的行為軌跡。這種對公眾動態且高效的反饋模式,一直都沒有在行政領域廣泛出現。
一些政府部門習慣了坐等老百姓上門來匯報自己的事情,因此也只能在公積金、社保、出國、房產等領域可以搜羅到上門的信息。至于這些分散的信息能否有效打通和集成,人們無從得知。甚至,人的一切身家性命信息都是在變動的,如果非要像填表時代那樣記錄靜態的數據,那就像刻舟求劍,永遠難以還原一個人的全息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