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有望近期召開。據悉,此次會議將成為規格最高的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屆時,涉及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建設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將正式公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
此言不虛。有數據顯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每增加1個城鎮人口,可帶動10萬元的建設投資。城鎮化因此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發動機”。而伴隨著每年上千萬的農民進入城市,我國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為浩大的城鎮化運動,并且從中不斷獲益。
在當前我國內需外需失衡、投資消費失衡的背景下,城鎮化可通過促進基建投資,創造強大的內需,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內需持續擴大的良性互動,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驅動力。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按照目前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6%,帶來的城市消費增量足以創造相當于2007年德國市場總規模的新市場。
同時,城鎮化還有利于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城鄉分割二元結構體制,使我國鄉村成了落后、貧窮的代名詞。而推進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相當于在城鄉之間增加一個中間層次,有助于確立城鄉互補機制,將農業融入現代產業體系,進而加速礦產、能源、人力等諸多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最終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資源輻射農村,使城市和農村逐漸融為一體。
更重要的是,如果城鎮化能帶來城鄉一體化,則還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據統計,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年有1000多萬農民進入城鎮。因此,城鎮化為農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使他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耕作中解放出來,在第二、第三產業中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且,由于部分農民轉移到城市,使得留守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增加,間接促進了農業規?;图s化生產,并提高耕地農民的收入。
正因為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有著重大的意義,近年來城鎮化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起來。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形式與速度、忽視內容與質量,大有“賽跑”進入城鎮化之勢。
譬如,部分地區打著“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旗號,濫占耕地,建農民社區,趕農民上樓。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不合理拆遷的行為,不僅影響了社會穩定,也將對整個社會肌體造成危害。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布局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分工明確、布局科學的城鎮體系和空間格局。這些城市因缺乏統籌規劃和建設,或不顧當地客觀條件,提出超越發展階段的人口、經濟、城區面積等指標,但又因缺少產業支撐,演繹出有城無市的現象;或將城市功能過度集中于市中心,導致部分城區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交通擁擠和環境惡化等問題,部分城區甚至淪為“城中村”和“城市貧民區”。
還有,許多地方忙著城鎮化,但并未作好為失地農民提供相應社會保障的準備。據統計,在最近新一輪城鎮化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地的農民多達4000萬~5000萬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并沒有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而僅僅是被就地城鎮化。
雖然世界各國的城鎮化歷程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但對于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這場城鎮化運動注定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既不可能走過去那樣高消耗、高排放、城鄉分割、缺乏特色的傳統城鎮化老路,也不可能照搬其他國家的做法。面對新的問題,只能用新的理論和新的思路來化解。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法是,充分依靠科技創新和智力資源,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力,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強大軟實力。幾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都會催生一批以相關產業為依托的新興城市。最典型的便是以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時,美國新技術的發源地——硅谷隨之興起,從一個世紀前的果園和葡萄園,變成了當今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當前,全球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夜,3D打印、新能源、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正在崛起。這與我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不謀而合。最大程度地釋放科技創新的潛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關產業,必將帶動一批城市的興起。
科技創新推動轉型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新,新在發展方式。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口過快增長、環境污染、資源承載力有限等各種矛盾也會伴隨而來。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必須依靠科學的力量。目前,相關部門已啟動城鎮功能提升與空間節約利用、綠色節能與綠色建筑、城鎮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等一系列研究項目,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也為如何利用先進科技解決發展難題做出了良好表率。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才能推動產業升級和城鎮化加速??萍紕撔率钱a業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能夠有效推動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水平的加速。例如,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建立現代農業,將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產業化,在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然而,回顧過去,我國城鎮化發展主要由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來驅動。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在今天已經難以為繼。城鎮化不是造城運動。實現由“鄉”到“城”的良性轉變,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集成應用現代科技創新成果、符合城鄉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乃大勢所趨。因此,加大智力資源份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是發展新型城鎮化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