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才適合我國國情?2013-06-14 12:49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我有話說 字號:TT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飛速的城鎮化進程,也出現了諸多形形色色的“城市病”。如,由于環境污染,致使城市生態不堪重負;由于資源匱乏,造成城市發展后勁不足;由于交通擁堵,使得“車輪上的城市”舉步維艱;由于公共服務缺乏,高質量的生活難以惠及群眾;等等。
“城市病”體現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目標、對未來城市發展缺乏預見性、沒有處理好人與城市的關系等方方面面。其背后盲目追求粗放發展的深層次“病根兒”,引發了人們的很多思考:破解目前困境的辦法和途徑在哪里?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才適合我國的國情?未來推進城鎮化要關注的重點是什么?
通過反思,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兩個“行不通”和兩個“行得通”:首先,繼續粗放式地推進城鎮化“行不通”。在今后的城鎮化進程中,為了讓城市實現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對造成現存城市問題的思路和措施作調整。只有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行得通”。其次,我國城鎮化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行不通”。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城鎮化的基礎條件不同,歷史進程不同,外部條件也不同,特別是存在著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等方面的剛性制約。因此,只有利弊相權,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行得通”。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應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讓人民群眾共享城市文明成果的過程。要切實由偏重數量、規模和粗放發展向注重提升質量內涵、集約高效發展轉變,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科學規劃、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水平。同時,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也是資源和要素在空間上優化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高效配置。因此必須堅持集約發展、有序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發展規模。可以預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轉變,也將是一場深刻變革。 (趙登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