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會寧縣的小學生寫作文,總會有這么一句:“滔滔祖厲河,巍巍會師樓”。那時候,會師樓是會寧縣城最高的建筑。直到上世紀90年代,縣城僅有的幾幢三四層高的樓房,還都被尊稱為“大樓”;假如有一輛轎車駛過,會引來路人的注目禮;一到深夜,全城漆黑。所以,如果你看到今天的會寧縣城,會由衷地為其變化之大而感嘆:寬闊筆直的街道,漂亮氣派的路燈,鱗次櫛比的高樓,遍布街角的商鋪,川流不息的汽車,摩肩接踵的行人……
“小鎮子”的大變化
4月中旬,記者在會寧縣采訪時,會寧縣城正迎來她近十年來的第二次建設高潮。
“貧困縣的城鎮化建設,核心是縣城的建設。”會寧縣委書記甘孝禮對記者說。
改革開放初期,會寧縣城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1萬多人。騎個自行車繞城一周也就十幾分鐘時間,城里的人幾乎互相都認識。直到1992年,縣城常住人口也才2萬多人,還是個“小鎮子”。
2002年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寧城鎮化建設步伐逐漸加快,以舊城改造為中心,掀起了縣城第一輪建設高潮:第一批商業住宅小區開建,第一次有了紅綠燈和斑馬線,第一次有了集中供熱,第一次有了體育館和廣場,居民家中都通了上下水。一個小縣城,漸漸有了城市的模樣。2010年,縣城常住人口達到10萬人。
2011年以后,會寧縣迎來第二輪城鎮化建設高峰。隨著新城建設、產業開發、面山綠化、河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的實施,短短兩三年間,會寧縣城發展有了質的飛躍。2012年,縣城常住人口已達到12.8萬人。
人氣的聚集,促進了縣城基礎設施、工業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會寧縣包括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合作組織在內的市場主體達10115個,為數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市場主體的不斷壯大,靠的就是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會寧縣縣長王科健說。
“縣城越來越大,路越來越寬,樓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市面越來越繁榮,變化真是太大了。”提起縣城的變化,從小在縣城長大,退休后擔任縣老年協會會長的老居民王文清很感慨。
目前,會寧縣城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10.6平方公里,是30年前的5倍。在縣城的輻射帶動下,全縣小城鎮建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建制鎮達到6個,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2.7%。一個縣城的“城市抱負”
“要圍繞城市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產業水平,壯大城市經濟,擴大勞動就業,增加人口聚集,形成良性循環。”在介紹縣城建設情況時,王科健使用的一直是“城市”這個詞:“我們一定要以城市的理念去建設縣城。”
2012年,會寧縣啟動了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他們請來同濟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以城市的標準,重新規劃了縣城的建設藍圖。按照新的規劃,會寧縣城城區規劃面積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30平方公里。
2012年,會寧縣開始了城市建設的“大飛躍”——“一山一河一區一庫八條路”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一山,是縣城西面的西巖山綠化,縣上立志要把昔日的荒山打造成具有綠色休閑功能的“西巖山生態休閑公園”;一河,是對橫穿縣城而過的祖厲河的治理,這項工程投資1.76億元,將把原來臟亂差的河道建設成美麗的城市景觀帶和市民休閑帶;一區,是規劃宏大的北城新區建設;一庫,是城區供水改擴建工程;八條路,是新建和改擴建總長11.38公里的城區道路。
“每一項工程都是大手筆,有些工程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會寧縣住建局負責人說,“這些工程,為將來縣城幾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其中,北城新區的建設,可謂雄心勃勃。會寧縣城三山夾一河,城區發展空間很受限制。而會寧縣城的城北地區,原是一個巨大的河灘,把縣城與對面的大片開闊地阻斷。如今,一條橫跨河灘的寬闊道路已經將老城區和北城新區完全連接在一起。開闊平坦的新城幾乎是突然地展現在老縣城的“北極”之北,令很多縣城居民驚嘆不已。新區內已經建成1700多套保障性住房,道路四通八達。會寧縣住建局負責人介紹,新城區規劃面積380公頃,規劃定位為會寧縣城市副中心,未來人口容量超過4萬人。北城新區,無論面積還是未來的人口規模,一下子把縣城擴容了三分之一。
“將來,可以考慮在北城新區打造一個‘無稅無費’的‘特別商業區’,放水養魚,搞活商貿,大規模培育市場主體。如這一設想能夠奏效,我們未嘗不能搞出一個‘西部小義烏’。”王科健對新城區的發展充滿憧憬。
如今,一個“隴中區域性特色小城市”正在成型。
“到‘十二五’末,我們要爭取撤縣設市。”王科健說。不再為用水“愁腸百結”
提起會寧,不得不專門說一說“水”的問題。會寧缺水,人人皆知。在如此大踏步的城鎮化進程中,在每年城區人口數以萬計增長的情況下,會寧如何解決“水”的問題?
會寧縣城的地下水是苦的,穿城而過的祖厲河水是苦的。直到2002年,“引黃入城”工程竣工,會寧縣城建成了30萬立方米的水庫,縣城居民才告別了吃苦咸水的歷史。當時在論證這項工程時,原來設計的是25萬立方米的水庫,根據當時縣城5萬左右的人口規模,水利專家認為足夠使用幾十年了,工程在實施時,還“超前”建設了5萬立方米。誰知短短10年后,城鎮化的迅速推進使30萬立方米的水庫已嚴重不敷使用。2011年,城區一年缺水達7天,2012年缺水情況更加嚴重。
為徹底解決城區供水問題,會寧縣開工建設了城區供水改擴建一期工程,這項工程的核心是400萬立方米的水庫建設,利用靖會電灌工程的黃河水及未來引洮工程的洮河水作為供水水源。工程完成后,會寧縣城區日供水能力將達3萬立方米,可以滿足30多萬人的生活生產用水和縣城未來20年的發展需求。這一項目總投資達2.8億元。按照計劃,該工程將于今年下半年竣工。
終于有一天,會寧人不再為用水而“愁腸百結”了。
記者在正在建設的水庫工地看到,水庫大壩的壩體已經筑成,工人們正在加緊進行后續工程。據介紹,水庫建成蓄水后,還將圍繞水庫進行大面積綠化美化,最終形成供市民們休閑娛樂的“北湖公園”。這也將成為會寧史上第一個公園。要讓進城農民有事干
在大規模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吸納并消化不斷新增的人口,是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問題。
這一點,會寧縣的認識是清醒的。“要在縣城及周邊大力發展符合本地特色的工業和商貿業,讓脫離土地的農民有事干能就業,通過就業完成進城農民的市民化。”甘孝禮說。
在平定高速靠近會寧出口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新產業,新經濟,新會寧”幾個大字,很是醒目。廣告牌下方的區域,就是會寧縣 “西城產業開發區”。這是會寧縣為了發展產業,吸納就業,壯大縣域經濟,努力打造的工業產業園區。園區內企業大多為農副產品加工、服裝加工、電器制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在符合當地經濟和技術條件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展工業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記者在園區采訪的時候,發現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尚在建設之中,但入駐園區的企業已有不少。在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有一家名叫“西北大磨坊”的企業,主要從事以會寧特色農產品小雜糧為原料的食品加工。去年,這家企業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生產的蕎麥米、苦蕎茶等產品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目前,這家公司為擴大生產規模,已流轉20000畝土地,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這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不但增加了就業,而且帶動了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在西城產業開發區的輕紡服裝產業園,已經有北京銅牛、蘭州匯成等服裝加工企業入駐,建成了標準化服裝生產線50條。
對于入駐園區的企業,會寧縣在政策和服務上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在“電器制造產業園”,有一家名為“飛揚電器科技有限公司”的家電制造企業,這家公司提出的產業目標“野心勃勃”:打造西北最大的家電企業!會寧縣深受鼓舞,為這家企業在未來環境最為優美的“北湖公園”附近平整了大片土地,而且在生產基地門前規劃了連接北城新區的寬達數十米、橫跨一條巨大溝壑的“會北大道”。“如果發展順利,這個企業將來可解決數千人就業。”王科健說。
目前,西城產業開發區已入駐企業54家,總投資近10億元,去年的總產值達到12億元,已提供就業崗位8200多個。到“十二五”末,這里將入駐企業120家,總產值達到5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個。“2萬多名產業工人,再從農村帶出他們的家庭,至少可城鎮化4萬到6萬人。這樣的城鎮化才是有根基的。”甘孝禮說。貧困縣的城鎮化之困
會寧縣的城鎮化建設,縱向比,尤其近幾年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但目前32.7%的城鎮化率,距離全國平均51%的城鎮化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即使今后七八年每年以百分之二點幾的速度發展,到2020年左右也才能達到現在的全國平均水平。而每年百分之二的進度,等于每年要讓一萬多農民成為“城里人”。顯然,對于一個貧困縣,這是個艱巨的任務。
城鎮化,不僅僅是修路架橋、蓋樓建廠,還要面對水電氣暖、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各種公共服務建設及戶籍改革、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僅是縣城的發展,還有為數眾多的鄉鎮建設。每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導致城鎮化的不完整,甚至失衡。會寧縣的城鎮化建設,無疑還有很多難題需要破解。
比如鄉鎮的建設問題。會寧縣目前轄有28個鄉鎮,其中包括縣城所在地會師鎮在內,只有建制鎮6個,縣城以外的鎮區總人口不足6萬人,鎮區道路硬化率只有45%,自來水普及率僅為18%。如何以縣城建設為核心,帶動全縣鄉鎮城鎮化較快發展,這是擺在會寧縣面前的一大難題。
比如產業發展問題。雖然會寧縣通過建設工業開發區、招商引資等方式大力推動產業發展,但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縣域經濟基礎依然薄弱,城鎮二、三產業規模有限,城鎮化的產業支撐還很不足,制約著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進一步轉移。
比如住房問題。近幾年來,會寧縣每年新增住房面積都在十幾萬平方米以上,2013年計劃的住房建設面積更是達30萬平方米。但由于進城人口越來越多,以及會寧作為教育大縣的特殊因素,導致住房需求旺盛,房價持續走高。如何控制房價,并提供足夠的房源,讓進城就業的農民愿意買房、買得起房,從而真正市民化,是城鎮化建設的又一個難題。
在所有難題中,最難的恐怕還是個“錢”字。城鎮化建設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會寧縣在近年來的城鎮化建設中,通過爭取項目、銀行貸款、招商引資、BT模式、土地出讓等多種方式,解決了大量資金問題,但提起融資難,仍然讓王科健這個一縣之長感慨不已:“貧困縣搞建設,不缺信心,不缺激情,不缺干勁,不缺思想,缺的是資金、項目。”他迫切希望,在政府融資方面,有關部門能夠對西部地區、貧困地區有所傾斜。
“任務艱巨,難度很大,但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會喪失信心。”在會寧縣的采訪中,這是記者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城鎮化,是一個宏大的中國夢。在這個史詩般的歷史進程中,承載著紅色榮光的會寧縣,正執著而努力地前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