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顧問:王凱
身份: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博士
主持并參與項目: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5-2020),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新疆、江西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太原、海口、寧波、杭州、廈門、廣州等城市總體規劃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30余項設計。其中參與主持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南海城鄉一體化規劃獲住建部優秀設計一等獎。
提問1 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問題正在困擾大城市的戰略者和決策者。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到底規劃多少人口比較合適呢?
王凱: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句話解釋。我們很難講北京現在是1800萬人合適、2000萬人合適,還是2500萬人合適。十年前我們曾經確定北京人口比較適度的規模是1800萬,當初我們將北京市人口規模定在1800萬是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推算出來的。城市的人口規模不能簡單地從人口的自然增長算,而是應該反著推算,大致有三種算法:
第一種方法是從資源的承載力反著推算。水資源的承載力是規劃人口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因為如果沒有水,所有的經濟活動都不可能持續下去。我們曾經用水資源推算,北京比較合適的人口規模為1600萬——1700萬人,加上南水北調可能會有一些富余。
第二種計算方法是按人均生態綠地推算。一個城市不可能所有的地都用來“種房子”,全都住上人。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考慮,也參照國外一些指標,每個人需要200平方米的生態綠地,可以此標準推算城市人口的規模。
第三種算法是北京的產業結構。北京如果是以服務業、金融業和貿易為主的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需要多少就業崗位,能夠提供多少就業人口,以此數據推算合適的人口規模。總之,籠統地提多少人合適無解,只能和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功能要求綜合考慮才能確定規模。
提問2 目前,很多大城市的發展已經定型,我們有什么創新的方式?
王凱:很多大城市的發展已經定型,這一說法我不是太認同。按照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規律,城鎮化水平到70%—80%,城市建設才比較穩定,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形態才相對穩定。現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剛過50%,當然這個數字還有爭議,有研究表明50%這一數據有水分。我們城市的發展還遠遠沒有到穩定時期,而是處在急劇、快速的變化之中。以北京為例,在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北京的人口已經從1000萬人逼近2000萬人了,但北京的新城建設、北京與周邊地區的發展,包括北京與河北、天津等地區的發展從來都沒有停止。上海也如此,作為近現代的發達城市,上海與杭州、寧波、南京等周邊城市的發展,也一天沒有停止。
城市有什么創新的方式,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特別是對于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而言,其內部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第一,在產業上調整。大城市要從過去大量的、一般的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包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等。為適應大城市功能的轉變,城市在用地方式、建筑形態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的地方。
第二,在滿足人們生活品質提升需求方面做文章。改革開放之初,老百姓生活水平較低,住得擁擠,吃得簡單,休閑娛樂少,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我們的人均GDP已達到5000美元了,人們有了一定消費能力和動力,消費需求也隨之提升。城市可以在文化、生態、旅游、環境等多方面予以提升和改造,以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
第三,城市應注重細節,在城市發展、組織建設方面實行精細化管理。現在大城市在很多細節上做得不夠,以人們交通出行為例,城市的馬路拓寬了,地鐵也修建了很多,但人們的出行并不方便,要么從家里出來坐車要走很遠,要么人行道、自行車道被汽車占了很不安全。城市應該為人們提供完整的自行車綠地系統,保證從家門口到公交車站、地鐵站的“最后一公里”有完整的步行系統。如果到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去看看,在“最后一公里”的步行系統里,除了綠化,周邊還有一些小商店,讓人覺得很愜意。
第四,在公共服務方面創新。以北京醫療資源分布為例,三甲以上的大醫院分布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二環或三環城區,外圍地區的大醫院嚴重缺乏;另外,社區層面的醫療設施不夠,導致人們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公共服務還包括文化體育類設施、養老設施。在南方有些城市,比如上海、無錫、蘇州等地社區養老做得不錯,一個社區里有專門的建筑和空間為老人提供服務,白天老人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看報紙,晚上回家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另外,有老人的家里配備安裝智能按鈕,碰到緊急情況,社區服務人員可以到老人家里提供醫療服務。
第五,城市應有自身特色。過去人們生活水平比較低,老百姓首先要解決的是住的問題,對城市特色可能不太在意。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關注自己所處城市的特色和風格。和買房一樣,過去房子蓋起來就可以了,但現在人們買房除了看房子的品質,還會關心建筑的風格、小區環境、社區氛圍。
提問3 有人說,城市個性走向消弭是一種文化危機。那么,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個性?
王凱:城市個性就是城市要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我們去歐洲的城市,能看到很多獨具特色的街區。當然,我們到北京的四合院也能找到老北京的感覺,但在北京二環以外,看不到很多有特色的東西,這讓人覺得很遺憾。其實,城市在特色營造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目前,我國有些城市已經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嘗試。
比如,蘇州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對城市的特色有一個總體把握,由于歷史上的蘇州是一個文化名城,城市在規劃與建設時圍繞著歷史文化名城展開,包括周邊地區的開發,做到對建筑高度的控制,讓城市變得很平緩。同時,新建筑對色彩、形式也有一定要求,有意識地融進粉墻黛瓦等元素,營造明清時的風格。
杭州這兩年在城市特色的打造方面也做了不少文章,特別是杭州的西湖湖濱地區,在建筑的高度、色彩、形式等方面盡量營造出怡人、親切氛圍。
西安也在試圖摸索和在尋找一種和唐朝風格相近的建筑元素,包括建筑的體量、屋頂的形式、色彩、裝飾等方面。現在西安的古城、主要街道、廣場應該說還是有特色的。
所以說,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能夠比較早地有文化特色的意識,并且加以科學的控制、引導和管理,城市的風格就能長期延續下去。否則,如果城市領導拍腦袋決策,要么是拆房子,要么是對整個城市進行改造,這是很得不償失的。最后,我想說,有特色、有個性,會讓城市在后工業時代的發展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您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聯系我們。郵箱:chengshihua@mail.cin.gov.cn,電話:010-5893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