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的升溫趨勢似乎依然不減,進入五月下旬以來,北京、廣州、上海等地陸續有新的“地王”出現,許多地塊出讓價格溢價很高,讓剛剛經過大漲的房地產市場再次出現了上漲預期。
統計數據顯示,從上周開始,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已經有超過10宗高溢價地塊成交,總成交額已經超過100億。廣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均出現了區域土地價格新高。尤其是北京,在5月22日,三地塊合計出讓金額為35.22億元。疊加之前的78宗地塊,土地出讓金達582.6682億元。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北京土地出讓金合計超過617億元。相比2012年上半年的135.6547億,上漲了3.5倍。
土地價格的上漲,房地產公司紛紛爭搶入市,讓本就處于上竄趨勢中的房地產市場“火上澆油”。
其實自“國五條”頒布之前,房地產市場就已經進入了又一輪快速上漲周期。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上漲幅度更是遙遙領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4月,70個大中城市中67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價格環比上漲。而北京4月份新房價格繼3月份后,再次領漲一線城市,同比漲幅連續第二個月超過10%。
“國五條”細則出臺兩個月后,市場雖然出現了觀望狀態,但是各地的房價在一輪快速上漲之后,并沒有下跌的趨勢,尤其是消費者,始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下一步房價是向上還是向下。一些即將開盤的新樓盤,雖然在政府的嚴厲警告下,不敢擅自提價,但提價沖動依然存在。
北京市相關領導雖然在本月初表態,對于新開盤的樓房價格,必須保證限價的兩條原則,一是不能明顯高于上一期項目售價;二是不能高于周邊二手房價。但此次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土地出讓價格的高企,似乎又一次為消費者敲響警鐘,也許還會出現一波大的上漲行情,如果果真如此,讓消費者如何承擔?
面對房價不斷上漲的行情,國家的政策頻頻出臺,號稱要抑制房價過快增長,但為何效果總是不理想,而且會出現與“國五條”預計效果相反的局面?
其實,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行政手段過多,往往會干預市場,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特別是一些房價控制政策本來就不合適。比如,此次國五條要求,二手房交易時,需要繳納20%的個稅,這被認為從某種程度上推高了房價,這些錢最終被強加到了消費者的頭上。而且只增加流通環節的交易成本,對保有環節卻遲遲沒有嚴厲政策出臺,也是房價控制不住的重要因素。
房價被過度投機和投資,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現象,許多人手中掌握幾套房,甚至十幾套房,通過這種方式來賺錢或者保值增值,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房產資源的稀缺和大量房屋的空置。而對這些情況,目前有業內人士建議,需要通過收稅的方式,讓一些投資、投機性房屋進入流轉環節,以保證市場的供應。可以通過征收房產稅的方式進行,以增加多套房的持有壓力。
據了解,目前,上海和重慶正在對部分房屋開展房產稅征收試點,但收效甚微,而且,從全國范圍來看,這種試點范圍還顯得很小。
好在現在有消息稱,房產稅試點擴容已提上日程。繼上海、重慶試點房產稅征收后,今年有望新增數個城市進行房產稅試點。新增試點城市執行方案與標準將因地制宜,預計主要針對增量征收。
但無論政府的強制限價限購政策,還是開展房產稅的征收,都需要各地政府部門真心實意去落實。但目前“土地財政”的現實情況,讓這些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歸根到底,由于房地產土地出讓權力在地方政府,房地產大部分稅收也歸地方政府支配,而且長期不納入預算。因此,地方有著推高房價的沖動,而又無控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動力,因此如何遏制地方政府推高的欲望,應是解決房價持續上漲、房價控制不力的根本措施。如果不從制度上進行改變,那么隨著地價漲幅增大,房價上漲的趨勢依然不會得到有效控制。
但愿,新一輪土地漲價不會帶來房價的又一輪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