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天,全國將有699萬高校畢業生邁出校門,這是歷年來畢業生規模最大的一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生于1990年。被認為獨立、反叛、個性張揚、自信而脆弱的第一批90后,面臨著“史上最嚴峻的就業季”。據權威部門統計,2013年北京地區高校有畢業生2.9萬人,截至5月1日,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簽約率為33.6%。而時光倒推到十年前,第一批80后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9.68%。由于低微月薪造就大量“集體宿舍”,甚至不乏40人共居一室,只為“離北京更近一點兒”。(5月27日《北京青年報》)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代的民生難題。隨著今年畢業日期日益臨近,被認為獨立、反叛、個性張揚、自信而脆弱的第一批90后即將走向社會,我國也將面臨“史上最嚴峻的就業季”。
在人才匱乏的當今社會,為何失業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是高素質人才。如今的高校門檻過低,只要有經濟實力的學生都可成為大學生,而這些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素質過低,根本不能滿足產業界所需,畢業后也是無業游民。更有些大學生以為邁入大學校門便萬事大吉了,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態度,談戀愛、吃喝玩樂,浪費了學習的最佳時機,更虛度了美好的青春年華。所以,我們當代大學生就要多一份危機感,從大一開始就要好好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根據自己職業傾向,結合時代特點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努力學習,因為在這經濟迅猛發展,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當代社會,沒有過硬的本領和高超的技術,終究會被社會淘汰。
其二,扭曲的就業觀。一些懷揣著夢想的青年人從高考的獨木橋上拼搏數年,終于邁入理想的學府,他們都希望能在燈火輝煌的大都市立足;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社會精英”;他們都想讓付出的青春、家庭的財力、父母的期望得到應有的回報。于是,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期望過高,甚至有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新聞中那些年輕人為了能離北京更近一點兒,他們選擇40人共居一室的“集體宿舍”,盡管條件惡劣、盡管工資過低,但是他們仍然不肯選擇回到屬于自己的工作崗位。倘若他們愿意選擇去二三線城市就業,完全有望住得更寬敞些。
其三,大學生供過于求。大學擴招時,不管學生的優劣,統統招收進來,導致大學生供過于求。不僅總量的供過于求,還有結構性的供過于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專業設置趕新潮,講授內容已過時是目前的主要問題。
年輕人為了理想而努力奮斗,我們應該鼓勵和發揚。可是如今的大學生就業觀有著攀比和世俗的味道。同學或老鄉留在北京,他們為了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輸于人,千方百計的選擇“堅守”。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基層、鄉鎮和農村其實更需要他們,在那里他們一樣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