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任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開始了一項十分艱巨而意義非凡的任務——用88天訪問考察中國八座城市。繼走訪上海之后,他的第二站選擇了內陸城市成都。如果說,上海世博園的雛形能讓這位大使聯想到百年前的英國水晶宮,那成都無疑能讓他想到另一位英國人——城市學家霍華德。去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戰略構想,這無疑是對百年前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和實踐的遙相呼應。那么什么是“田園城市”?國外“田園城市”運動是怎么樣的?百年來產生了怎樣的嬗變?……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高級形態。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獲得急劇的發展。汽車、高樓、電網、工廠……成為城市的直觀象征。人們涌入城市,享受現代城市生活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城市發展給人類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諸如污染、擁擠、疾病、貧窮……城市化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把人類置身于一系列前所未見的矛盾之前,讓人們反思自身,另覓出路。
一百多年前,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英國,一顆十分愛好幻想的大腦開始無限憧憬地描繪未來,他設計了改造現狀并建立新型城市形態的一整套藍圖,并雄心勃勃地付諸實踐。他的名字就是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這位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城市學家、風景規劃與設計師、“花園城市”之父、英國“田園城市”運動創始人,憑借其無以倫比的奇思妙想,讓自己的名字從此刻進了幾乎所有的城市規劃教材。
霍華德與明日的田園城市
1898年10月,霍華德出版了其影響世界的《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1902年再版時書名改為《明日的田園城市》。霍華德針對當時城市社會的種種弊端,比如污染、擁擠、貧困等現象,提出了將城市和鄉村結合起來,建立田園城市的設想。
霍華德指出:“事實并不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只有兩種選擇——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而有第三種選擇。可以把一切最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的優點和美麗、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城鎮和鄉村必須相結合,從這種愉快的結合中將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思想不僅僅是一種城市規劃思想,更是一種宏偉的社會改革方案,主張用逐步實現土地社區所有制、建設田園城市的方法,來逐步消滅土地私有制,消滅大城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
霍華德認為,城市環境的惡化是由城市膨脹引起的,城市無限擴展和土地投機是引起城市災難的根源。他建議限制城市的自發膨脹,并使城市土地屬于城市的統一機構;城市人口過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識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會盲目膨脹。他提出關于三種“磁力”的圖解,圖中列出了城市和農村生活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并論證了一種“城市——鄉村”結合的形式,即田園城市,它兼有城、鄉的有利條件而沒有兩者的不利條件。
霍華德對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體的規劃﹐并繪成簡圖。他還設想﹐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中心城市﹐構成城市組群﹐他稱之為“無貧民窟無煙塵的城市群”。城市之間用鐵路聯系。
事實上,霍華德理論的真髓不在于一個美好的設想,而在于為實現這一理想而設置的一套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務,這些任務包括,“為貧民窟城市建設家園城鎮;為擁擠的宅院設置花園;在被淹的洼地建筑美麗的水道;建立一個科學的分配體制以代替混亂;建立一個公平的土地租賃體制以代替我們希望廢棄的自私的體制;為現在監禁在貧民習藝所中的貧苦老人建立享有自由的撫恤金;在墮落的人的心田中消除絕望,喚起希望;平息憤怒的叫囂,喚醒兄弟情誼和友好的輕柔音符;讓強壯的手拿起和平和建設的工具,從而減少無用的戰爭和破壞的工具。這些任務可使許多勞動者挽起手臂,利用起那些由于現在沒有充分利用而造成半數貧困、疾病和痛苦的力?量”。
根據霍華德這種社會改革思想,1919年,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與霍華德協商,對“田園城市”下了一個簡短的定義:“田園城市是為了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鎮;其規模要有可能滿足各種社會生活,但不能太大;被鄉村帶包圍;全部土地歸公眾所有或者托人為社區代管。”
英國的“田園城市”實踐
憑借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思想在英國廣為接受。從進入20世紀直到二戰后英國城市的規劃重建,“田園城市”思想無不滲透到決策者的大腦以及規劃建設者的圖紙中。
1899年,霍華德在英國組建田園城市協會(Garden City Association),以后改名為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1941年改稱城鄉規劃協會(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ion)。1903年,田園城市協會組織“田園城市有限公司”,籌措資金,在距倫敦56公里的地方購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園城市——萊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倫敦西北約36公里的韋林(Welwyn)開始建設第二座田園城市。1909年,國際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成立,由霍華德任主席,直到他去世。
萊奇沃思以世界上首座田園城市而聞名,其建造的目的在于解決城市生活中的骯臟和貧困以及英國19世紀末期農村地區的工作缺乏現象。為了證實霍華德的構想是可行的,田園城市有限公司于1903年開始在萊奇沃思3818英畝的土地上建造實驗城市(1英畝約4047平方米)。田園城市的構想成為了現實,經營和發展這片土地所取得的利潤以城市利益被歸還,因而一座與眾不同的城市應運而生。
建筑師巴里·帕克(Barry Parker)和雷蒙德·歐文(Raymond Unwin)被任命為第一座花園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師,運用霍華德的設計理念構建出了新的社區。他們1903年描繪的平面圖中反映了土地分為商業及工業發展、不同的居住區以及一條農業帶的使用原則。該規劃為20世紀制定了環保標準。巴里·帕克和雷蒙德·歐文在英國相繼成為了城市規劃領域的先驅人物。他們一生中由于遠見的設計受到了全世界的贊譽。
在20世紀早期,萊奇沃思人口數量激增,部分原因是由于1905年舉辦的“廉價房展”活動。該重大事件挑戰了建筑師們為勞動者設計經濟適用房的能力,共吸引了6萬多城市游客。繼最初努力吸引各企業進駐萊奇沃思之后,該城市的工業也開始繁榮起來。建于1912-1920年間的Spirella大樓為著名的Spirella束身衣工廠所在地,該工廠多年來一直是當地工人的主要雇傭者。在其后的幾年中,萊奇沃思在城市歷史上經歷了各種波折,其中包括地產的惡意收購。100多年以后的今天,該地產仍然按照首座田園城市有限公司的創立原則經營著。現在由萊奇沃思田園城遺產基金會,一個作為慈善機構的工業與互助會擁有并經營。
繼萊奇沃思、韋林之后,英國的城市建設與更新也都融入了“田園城市”的理念。有人把這稱為“新城運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政府在首都大倫敦的外圈,規劃設置8個衛星城,并擴建原有的20多座城市。此后,英國政府對新城建設做了更多的研究準備工作,1946年,英國議會正式通過了“新城法”(The New Town Art),成為新城開發建設的指導綱領。
據稱,倫敦新城建設體現了霍華德的規劃原則,西方的許多著名規劃師也都同意這種說法。此后出版的《明日的田園城市》甚至加入了一張大倫敦規劃圖,并在圖下標明:“田園城市思想運用于倫敦”。然而事實上,這些只是與“田園城市”形似而不是神似,根本沒有觸及社會改革的實質,只不過是用發展衛星城的辦法,繼續推進大城市的發展。
“田園城市”的嬗變與偏離
隨著“田園城市運動”在英國的蓬勃開展,其漸漸發展為一場世界性的運動。除了萊奇沃思和韋林兩座城市以外,在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波蘭、俄國、西班牙和美國等,都建設了“田園城市”或類似稱呼的示范性城市。
然而,這些城市的建設質量卻參差不齊,或者可以說,各國各地的人們對霍華德的理解不盡統一。事實上,一直以來,《明日的田園城市》這本書就很少被正確理解。有些人喜歡以田園城市的支持者自居,卻很少讀或者沒有讀過霍華德的這本書。有些人按自己的主觀想象或出于自己的實際需要,對“田園城市”進行誤解或曲解。于是,書中關于社會改革的方案漸漸不為人熟知,更多的人談起霍華德,想到的只是花園社區、城市綠地、衛星城市等等。有些人習慣于把“Garden City”翻譯為“花園城市”。在雜亂、擁擠的城市中,誰不想有一個花園般的生活環境?于是不少人望文生義,以為這本書表達了他們的愿望并大加贊揚,從而把一種全新城鄉結構形態的偉大設想,降低為一般人常有的憧憬目標。
以美國為例,英美兩國淵源頗深,英國興起的“田園城市”運動對美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英國的社會變革理想在商品經濟繁榮的美國并沒有受到青睞,在美國,“田園城市”入鄉隨俗,變身“花園郊區”,大大地促進了美國大城市的郊區化發展。
1907年,布利斯(W. Bliss)領導成立了美國田園城市協會。1909年在馬什(Marsh)的主持下,在華盛頓召開了全國城市規劃會議。馬什在會議上主張對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實行分區制,并且主張將城市規劃與廣泛的社會福利改革聯系起來,在郊區建立包括窮人和富人的住宅區,即建立英國式的田園城市,從而消滅中心城市的貧民窟。
這一建議立刻遭到了小奧姆斯特德(F.L.Olmsted,Jr.)等人的反對,他認為城市規劃是城市管理長期而有效的手段,而不是社會改革的靈丹妙藥。他主張在郊區建立同質性的居民社區,將富人和窮人分開。全國住宅協會(National Housing Association)的領導人亨利·維勒(Henry Veiller)也反對建立英國式的田園城市,而主張建立美國獨特的“花園郊區”。因為建立英國式的田園城市,就要為下層人民提供住宅,從而損害資本家和地產商的利益。美國是實用主義的故鄉,而不是基金的改革思想的發源地,美國社會主義思想孱弱,資本主義市場精神盛行,因而,英國式的田園城市是行不通的。因此,小奧姆斯特德的主張在會議中占了上風。
1914年,又有人提出,每一個美國家庭都有權利在只須花費其收入20%以下的情況下,就能住進一套體面的花園式住宅。維勒指出這一崇高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只有“那些收入豐裕的人們”才有可能達到這一標準。他還寫道,“城市的貧民窟不會在巫師魔杖的揮舞下變成快樂的花園”。
這樣,田園城市的思想在美國就發生了嬗變,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是在大城市以外建立獨立的城鎮,既有住宅區,也有工作區,既有窮人,也有富人。而在美國,田園城市只有住宅區,沒有工作區,只有富人,而沒有窮人。因此,美國的所謂“田園城市”實質上是“花園郊區”。這樣,美國的田園城市運動就嬗變為“花園郊區”運動。
田園城市的思想還影響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城市政策。羅斯福新政時期,為了解決美國城市的環境問題,再安置局的局長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曾提出要建立3000個“綠帶城鎮”,而在該局提交國會的報告中減少為25個,結果國會只批準了3個。最后這三個綠帶城鎮建立起來,它們分別是位于華盛頓市附近馬里蘭州的格林貝爾特(Greenbelt),辛辛那提附近的格林希爾斯(Greenhills)和密爾沃基附近的格林代爾(Greendale)。由于這一計劃遭到私人企業的反對,被迫于1939年終止。雖然這一計劃失敗了,但田園城市思想對美國后來的城市發展政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分散化成為美國城市發展不言而喻的指導方針,從而在郊區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百年之后,如今,中國的西部城市成都再次舉起“田園城市”的大旗,不禁讓人拭目以待。或許,在城鄉一體化實踐取得豐碩成果的成都,“田園城市”嘗試會帶來一次朝向霍華德的回歸,開創出一條全新的城鄉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