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做關于街頭表演的試點和立法準備,探索化解街頭藝人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三年行動計劃”今年在上海展開,涉及廣場文化、地鐵文化、劇場文化、商圈文化、街頭文化、影像文化等。(5月23日《東方早報》)
我們的城市不僅應該有高樓大廈等輝煌建筑,更應該有溫情脈脈、善解人意的管理文化,對各色人群充分包容,讓所有的“城市人”都能參與到城市管理和公共生活中,有了公共信任和公共接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才會更加充實。
所以,上海放開街頭表演,不僅是一種開闊的藝術視野,更是對街頭藝人——在很多人眼里的底層生存者的充分接納和包容。城市也是他們的空間,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藝術,在城市自由發展。城市胸懷寬廣了,城市精神才會博大精深。
諸多世界宜居城市更愿意敞開胸懷,接納各種人才,讓城市生活更有人情味。比如先后十次被選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澳大利亞墨爾本。在墨爾本被使用的語言超過180種,這里有來自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人群如此眾多,語言如此復雜,就好像將色彩不同的橡皮泥糅合成藝術品一樣,管理難度非常大,如果沒有相互包容的社會文化,沒有取長補短的公共政策和社會思維,不可能達成這種多元和諧。
還應該認識到街頭藝術的文化價值所在。街頭藝術不乏高水平,這種草根藝術,能給已經形成“審美疲勞”的都市人帶來與眾不同的藝術新感覺。在紐約、臺北、悉尼等國際化大都市,街頭藝人已成為一道城市風景。英國倫敦有600多位持證的街頭表演者,他們中有IT精英、公務人員甚至有醫生。他們傳遞文化,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