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京籍的張圖,是城市外來人員的隨遷子女;變身美國國籍的張圖,是外國僑民。知識改變命運,還是身份決定命運?從張圖的身上,我們隱隱感覺到前者讓位于后者。
非京籍高中生張圖學習優秀但卻沒有在京參加高考資格。父親無奈下將其送進國際班,準備出國留學。張圖媽媽已是美國公民,她稱美國可以直接給張圖國籍。根據政策,外國僑民可直接參加中國高考并享受加10分優惠。這樣,將成為美國人的張圖可在北京參加高考了。(5月23日《晶報》)
人就是那個人,政策卻不是那個政策。非京籍的張圖,是城市外來人員的隨遷子女;變身美國國籍的張圖,是外國僑民。知識改變命運,還是身份決定命運?從張圖的身上,我們隱隱感覺到前者讓位于后者,或者說,首先要具備身份優勢,否則,知識就派不上用場。在處于現階段的異地高考政策下,要么“順從”或“認命”,要么“拼爹”與“拼娘”。現實生活中,能有幾個可以按“圖”索驥?張圖能夠“順利”在北京參加高考,并且可以享受10分優惠,具有“非典型意義”,倒是反襯出異地高考政策的滯后。
異地高考政策開始“學走路”。2012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出臺。確實,在2012年年底,各地的異地高考政策出爐,有的是“半成品”,有的是“夾生飯”;有的在“擠牙膏”,有的在“打太極”。北京眼下施行的是“異地高考”過渡方案——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可在京參加中職考試錄取、高職考試錄取以及開放大學、網絡高教、成人自考等考試錄取。
爭取異地高考權利“在行動”。據2012年12月3日《京華時報》報道,因不肯妥協返鄉讀書而輟學在家,在微博上高調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滬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15歲的非滬籍女生占海特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占海特說,享受公平教育是她作為公民的權利。她也被部分滬籍人士斥為“蝗蟲”。異地高考的“門檻”很高,正常路途跨進此門可能要到猴年馬月,只能變成“蝗蟲”,試圖“飛進去”。從這個角度看,占海特是好樣的,她的維權意識、公民意識、抗爭意識與執著意識都是值得褒揚的。
高考政策不能被“釘”在戶籍上。對異地高考政策的期待,民眾早就“喊破嗓子”,可是官方行動并未“甩開膀子”,依然在戶籍藩籬里“打轉轉”。縱觀各地的異地高考方案,有“按圖索驥”之嫌,嚴重一點講是“刻舟求劍”,缺乏“求異思維”。所謂求異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當大家都纏足于戶籍限制時,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取消戶籍限制而不打破按計劃集中錄取,很難取得實質進展。而如果從打破集中錄取著手,高考報名的戶籍限制,完全可以不攻自破,也不牽涉到其他復雜的戶籍改革問題。鑒于此,異地高考政策的頂層設計要“求異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