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08 21:06:06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蔡永飛
中國中等及以上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巨大而投資渠道太少,這一事實在這次黃金搶購潮里再次得到證明。
最近,“中國大媽”一詞不脛而走。有報道說,“中國大媽”在近期花費了1000億人民幣購入300噸實物黃金,乃至于讓暴跌中的國際現貨黃金市場出現了十幾個百分點的回升,并有人戲稱“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大鱷”。雖然相關專業人士不認可300噸這個數據,并否定了相關說法,但黃金搶購潮無疑是真切存在的。
很明顯,中國中等及以上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巨大而投資渠道太少,這一事實在這次黃金搶購潮里再次得到證明。
由此,筆者想到,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也應當成為中等及以上收入階層擴大投資的機會所在。政府實行擴大內需的政策,針對的應當主要是中等及以上收入的群體,但他們的消費可以說已經基本飽和,他們更需要的是投資機會。如果能夠得到更多投資機會,如此盲目搶購黃金的現象就不會發生了。那么,正當推進城鎮化迫切需要投資的時候,如果能夠讓中等及以上收入者有機會投資于城鎮化,那不就是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了嗎?
當然,投資城鎮化具體投什么,是一個大問題。在現階段,之所以國家要擴大內需,是因為城市工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需要擴大內需來消耗那些產能或者說生產力。對此,有論者認為,應當以產業結構升級來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政策制定者應當把民眾的投資引導到產業結構升級上去,從而實現消費結構升級,進而讓那些消費已經飽和的中等及以上收入群體成為消費主力。這一看法是正確的,“中國大媽”的出現進一步證明,消費結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為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產業結構升級進行投資,更是刻不容緩。
但其實,既然目前我們要推進的是“城鎮化”,即把更多農村變成為城鎮,所要擴大的內需就是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事實上,由于城市居民對現有城市工業產能的消費需求幾乎“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國家早已通過家電下鄉、建材下鄉等政策,試圖吸引農村居民的消費。現在,在許多政策設計者的心目中,推進城鎮化很可能就是要掏農村居民的錢包,讓他們為緩解城市產能過剩的壓力出力。
如果是這樣的,那么,這種城鎮化就錯了,就像一些論者所指出的那樣,這樣的城鎮化將成為“滅頂之災”。因為,如果僅僅著眼于讓更多農村居民去消耗現有的城市工業產能,就一定會阻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劇產業結構惡化,產能過剩必將更加嚴重,新的經濟周期必將更加劇烈、更具破壞性。而且事實上,家電下鄉、建材下鄉等政策,已差不多窮盡了農村居民對現有城市工業產能的消費能力,否則這一政策也不會輕易結束。指望再通過推進城鎮化來挖掘農村居民的消費力,已經不現實了。
筆者早先已經指出,政府推進城鎮化的基本任務應當是社會建設,因為農村居民最需要的消費(從而可以說是最強勁的內需)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等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而不是其他。因而,推進城鎮化,政府自身同時尤其要引導社會公眾向農村區域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方面投資,這樣的城鎮化才能真正成為擴大內需的助推器,推進城鎮化之路也才不至于跑偏。
僅就教育來說,在21世紀推進城鎮化,如果一座城鎮里沒有一所以上的大學,若干所優質的中學、小學、幼兒園,那還算城鎮嗎?而在現階段,中國絕大多數縣城都沒有大學的情況下,如果要通過推進城鎮化去建設像美國、日本那樣普及的優質教育,那得需要多少投資啊!可是,由于現階段制度和政策的障礙,“中國大媽”有錢只能去搶購黃金,而并不能投資于教育。
現階段許多人都在談這改革、那改革,實際上沒有哪一項改革比教育改革對城鎮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為重要,尤其是對促進城市工業產業結構升級至關重要,至為迫切。現階段之所以內需不足,是因為目前我國工業產能難以滿足居民對工業消費品在技術含量、文化品位、低碳環保等方面的要求,而其根源正在于人力資本積累不足、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能力低,這就迫切需要通過教育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
而教育改革特別重要的方面,就應當是逐步放寬對教育的投資限制,鼓勵民間資金更多投入教育領域。這樣,才能釋放出創新能力。或許只有當我國私立學校的比例達到日本、美國的水平,我們才有希望實現較高質量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同時,應允許和鼓勵民眾向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投資,讓這樣的投資得到應有的回報,也可以為民間資金、為“中國大媽”提供理性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引導城市居民參與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參與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從而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城鄉發展作出貢獻,那才是他們更有意義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