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紅色車貼的“愛心車”,只要豎起大拇指,就可能搭上免費的順風車。這個由安徽合肥市市民自發組建的“紅頭車”公益車隊已經試行了近兩個月,受到社會各界的交口稱贊。然而,與輿論熱情相反的是,這項免費公益服務在現實中備受冷落。“哪有免費的好事”,許多人都對“紅頭車”缺乏信任感。(5月6日《法制日報》)
這并非合肥一個城市的“窘迫”。自2011年10月,河南鄭州市組建成立了“愛心順風車車主群”,活動開展以來,來自市民的不信任,一直沒有很大的改觀。由此觀之,作為自發的民間組織,“愛心順風車”的瓶頸就在于社會公信力不足。而打破這一瓶頸的關鍵,就在于提高“愛心順風車”的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
從內部建設上看,“愛心順風車”要加強信息公開,搭建與老百姓的溝通互信橋梁,定期向社會公開車輛信息、車隊成員以及日常活動的基本信息;從外部社會支持上講,政府部門也要承擔起管理和服務的職責,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幫扶,解除愛心車主的“后顧之憂”。只有形成政府和民間“合作共治”的運行機制,雙方有機銜接、良性互動,才是 “愛心順風車”建設的應有路徑。
從操作化策略上說,在這個社會流動迅速的陌生人社會,“愛心順風車”不妨從街坊鄰里、單位同事這樣的熟人、半熟人起步。究其原因,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一種類型,具有可積累性和傳導性。而每一次成功的“愛心順風車”,都在為社會信任做加法,從而激勵更多的車主和出行者參與其中。
每一次“愛心順風車”,都可能點亮并溫暖別人的世界。“愛心順風車”作為一種公益行為,固然需要愛心車主的熱情參與,也離不開運作模式的專業化和規范化;這一切,既能消除路人的疑慮與顧忌,也能保護愛心人士的良知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