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次推進搬遷工作
傅娜是鎮安縣永樂鎮孫家砭村的村民,現住在孫家砭村的集中安置點,這個安置點共有53戶,位于兩山之間的一塊平地,據孫家砭村支部書記介紹,原來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山上,路遠且地質災害頻發,非常危險。傅娜說她原來的房子就位于山后面,現在的三間土房子還在。
對于搬出山外的現狀,傅娜說挺滿意,她丈夫在外跑運輸,他們希望多賺些錢,把新房子裝好,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老房子在半山腰上,離縣城太遠了”。
鎮安縣有近10萬人居住在高寒偏遠、洪澇災害頻發地段。據縣陜南移民搬遷辦公室主任劉永和介紹,經過詳細調查摸底,鎮安縣確定了十年搬遷2.5萬戶9.5萬人的目標,占全縣總人口的33%。明確前五年優先實施避險搬遷、后五年著重實施扶貧搬遷和生態搬遷的思路,梯次推進搬遷工作。
據了解,自2011年5月兩年來,鎮安縣共完成投資8.54億元,占計劃投資9.22億元的93%,啟動實施6150戶26012人的搬遷安置工作,分別占計劃任務4600戶17700人的133.7%、147%,其中集中安置5308戶、多層樓房化安置1761戶。2013年,該縣明確以“一城兩區五鎮”為重點,全面統籌,全力推進陜南移民搬遷各項工作,切實提高鎮安城鎮化水平。
整合項目破解資金難題
鎮安縣陜南移民搬遷辦公室主任劉永和說,建設資金來源分成三大塊,一是整合部門資金,實行聯建。整合工賑移民、扶貧移民、生態移民、危房改造、地災和土地整理項目資金1.24億元,用于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減輕搬遷戶負擔;二是吸引社會資金,實行幫建。重大項目區、重點企業附近的集中安置點,結合工程移民,采取政府供地、業主建設的方式,完善基礎及公共設施。縣上瞄準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吸引了70多名能人大戶返鄉投資社區建設。三是用活政府資金,實行扶建。成立國有資產投資公司,搭建政府融資平臺,大力開展項目修地及土地整理活動,通過實施鎮云一體化項目置換出一部分經營性用地,進行融資,大力支持移民搬遷工程建設。
但劉永和同時說,鎮安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財力十分緊張,按規定落實配套資金難度較大。加之,建筑原材料價格和人工費上漲,建房成本增加,各項目建設債務化解困難。他說,目前多數集中安置點只解決了給排水、安置點內道路硬化、電力線路等配套建設,學校、衛生室、文化活動室等“大配套”建設相對滯后。
“六個帶動”能否解決致富難題
據介紹,鎮安縣圍繞城鎮化,在搬遷過程中突出“六個帶動”,實現有土有業安置。一是機制帶動。圍繞集中安置點建設,結合小流域治理、國土整治等項目,采取“組自為戰、戶自為戰”,修建基本農田,付給群眾相應報酬,并將土地流轉給農戶,實現戶均0.5畝口糧田,做到有土安置。二是項目帶動。圍繞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旬河水能梯級開發、午峪綠色工業集中區等重大項目,配套實施移民搬遷安置項目工程,帶動項目區搬遷戶就近就業。三是商業帶動。支持茅坪、西口、青銅等22個集鎮安置點建設成商業街區,鼓勵搬遷戶從事商貿流通服務業。四是旅游帶動。圍繞木王國家森林公園、塔云山等生態旅游景區,東西部兩大旅游環線,鼓勵景區沿線搬遷戶發展農家樂,從事旅游產品加工及銷售業。五是產業帶動。采取“抓大放小,有取有舍”的原則,根據移民搬遷規劃區布局,我們對每個搬遷生態集鎮配套一個生態產業、一戶龍頭企業,讓搬遷戶逐漸轉變為產業工人。六是勞務帶動。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做優“鎮安家政女”、“安業清真餐飲”等勞務品牌,做好搬遷群眾的轉移就業工作。同時,對遷居到城鎮及中心社區的搬遷群眾,開發社區管理服務及公益性崗位,幫助群眾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