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江蘇省揚州市城市化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時間:2010-03-19 16:50:27  來源: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c5bcd3c120d44d7fbcc09589fb34f89b.jpg

一、城市概貌

揚州市是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之一,地處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市交界,東北與鹽城市交界,西南與南京市、西與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隔江相望,北與淮安市毗鄰。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江在這里交匯,揚州在歷史上就是中國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揚州擁有近2500年的歷史,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2008年底,揚州市戶籍總人口約460萬,其中市轄區人口約108萬人。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98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為75平方公里。

二、城市化進程

揚州城歷史悠久。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會盟,開鑿了京杭大運河最早的一段——邗溝,并在此建筑邗城,這是揚州建城之始。秦漢以后,揚州即為中國東南部的重鎮。漢代時吳王劉濞建都城于此,轄大江南北353城。隋代,揚州是大運河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唐代有“揚一益二”的美譽,揚州是僅次于首都長安的大都市。明清時期,揚州更是全國漕運、鹽運的轉輸中心,極為繁榮。

早在1200多年前,揚州就是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當時在揚州的外商達一萬人之多,連接唐代中國與西亞、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揚州揚帆起航。200多年前,作為當時世界上擁有50萬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揚州達到鼎盛。后因戰火影響,長江漕運中斷,運河淤塞不通。1908年滬寧鐵路和1912年津浦鐵路修通,京杭大運河風光不再,揚州區域性河道的中轉港地位進一步削弱,從全國性經濟文化中心淪落為普通的區域性城市。

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揚州市獲得較大發展。與1978年相比,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109倍、130倍、54倍和86倍。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3.29億元,增長13.4%,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財政總收入266.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4.8億元,分別增長24.6%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0億元,增長3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80元,分別增長15.5%12%。目前揚州工業綜合實力在江蘇省內僅次于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列第六位。2008年揚州市域的城市化水平達51.3%

三、城市發展難點分析

1)區位劣勢與空間抉擇

2002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進一步加快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設步伐,其實質是加快三大經濟圈的建設。面對新一輪區域發展競爭,揚州是被“邊緣化”,僅成為南京都市圈或蘇錫常都市圈的“衛星城市”之一,還是發揮好現實與潛在優勢,加快中心城市的發展,成為未來蘇中、蘇北這一區域的經濟中心,是一個值得決策層深入思考的發展戰略問題。

隨著蘇通大橋和崇啟大橋開通,以及崇明越江隧道的開啟,南通的區位優勢將大為改善,其接受上海經濟和產業輻射的能力將大大超過揚州和泰州,揚州被邊緣化的趨勢更加嚴峻。為此,在城市規劃中,應積極尋求拓展發展空間的思路,明確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位置。揚州在經歷了西進、東聯、南擴之后,將面臨新的區域經濟格局,接受新的機遇與挑戰。

2)古城保護與基礎改造

國內外古城保護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整體保護古城,另建新城,新舊分開。古城的全部格局得以保留,但是往往舊城基礎設施不配套,居民住房越住越破,生活質量下降。二是局部保護,保留古城格局,留下部分歷史街區,其余進行更新改造。雖然在局部地區基本保護了古城的傳統風貌,但是整個城市風貌并不連續,基礎設施改善的矛盾也較為突出,且隨著古城地價升值,不少地方被不斷開發“蠶食”。三是單體保護,即只保護文物古跡點,其余加以改造、開發,基本上是拆舊建新,有的文物蕩然無存,城市的歷史文脈無以為繼。

2003年,揚州確立了全面、整體、原址保護古城,另辟新址建新城的思路,這對于古城遺存的完整保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帶來了如何改造完善市區基礎設施、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難題。

3)沿江開發與生態保護

一座城市的興衰,在根本上取決于經濟實力。揚州市的經濟實力體現在沿江經濟開發區。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1993年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位于揚州主城區東南部,南臨長江、東臨京杭運河,西至潤揚大橋北接線,北至文匯路,規劃范圍72.2平方公里。1992 年編制的第一輪開發區總體規劃將開發區的產業定位為主要發展高新技術及一、二類工業;1999 年對開發區總體規劃進行修編,重點強調對生活服務設施的配套和路網調整;2003 年對開發區總體規劃進行調整,確定為東南、西南、揚子津、港口功能分區。2007年獲得國家級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并被批準為江蘇省光伏產業基地。2009年,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形成了太陽能光伏、以LED為重點的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和現代物流四大主導產業集群。

沿江開發區擁有長江、古運河、京杭運河、儀揚河、高寺、瓜洲古鎮(古渡)等豐富的水資源和人文資源,有著良好的用地條件及優越的發展區位,吸引了大批投資者。揚州市通過將城區企業“退二進三”、“退城進園”,其核心產業大量向經濟開發區聚集。此時,如何處理保護歷史遺跡,維護并恢復生態環境,保留人文生態用地與產業開發的矛盾,將是決策者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然面對的課題。

四、城市動力分析

1)歷史資源

千年古城所擁有的深厚的歷史積淀,不僅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更留下彌足珍貴的揚州古城——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遺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使得揚州成為一座通史式、東西方文化有機融合的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古跡、遺址、文物眾多,僅市區就有各類文保單位148個,其中國家級4個(個園、何園、普哈丁墓園、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省級16個。市區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稱。

古城遺址、古寺廟、古園林、古樹名木、百年老店、鹽商巨賈老宅、名人祠堂故居、舊城小巷民居、墓葬文物以及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等,見證了揚州城的滄桑變化,形成了一部全景式的名城歷史文化教科書。這些歷史遺存是珍貴的戰略資源,是展示城市形象、呈現城市特色的名片。對這些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將使揚州在發展道路上受用不盡。

2)文化軟實力

曾經優越的地緣因素使揚州在本土文化發展的同時,廣泛承接東西南北的海派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和齊魯文化的輻射,形成了今日揚州文明的博大精深。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制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游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先后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志、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征。

今天,揚州“三把刀”蜚聲中外,揚派盆景自成一派名揚天下,揚州八刻等絕技絕藝以及揚州雕版印刷獨步古今。“三把刀”堪稱全國美食、美容、休閑之典范,可以用精品、精致、精湛來概括。尤其是揚州作為中國烹飪協會正式認定的“淮揚菜之鄉”,菜肴風味獨特,與魯菜、川菜、粵菜并稱全國四大菜系。揚派盆景作為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飲譽海內外。揚州雕版印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至清代時為全國之最,曹寅在揚州主持刊刻的《全唐詩》、《佩文齋書畫譜》、《詞譜》等,均為傳世珍品。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是全國唯一具備雕刻、印刷、裝訂等全套生產工藝的雕版古籍刻印社,并藏有數十萬珍貴的版片,被譽為“江蘇一絕”。揚州漆器、玉器、刺繡、剪紙等風格獨特,享譽國內外。

3)旅游開發潛力

揚州水資源豐富,境內揚子江、古運河、高寶湖、邵伯湖,市區的小秦淮河、護城河、保障河等,清波秀水形成了揚州獨特的精致、淡雅、閑適、柔和的文化特點和不失大家風范的輝煌氣概,造就了揚州無與倫比的人居環境。

優美的湖光山色,再加上獨具古韻的歷史遺存和民間風俗,讓揚州具備旅游開發的極大潛力。2009年接待游客1890.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1.42億元。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湖區圣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晚清第一名園”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等,是揚州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本。

4)地緣優勢

2002年江蘇省根據國際產業資本轉移的新特點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發展新態勢,從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適時地提出了沿江大開發戰略。而揚州,正在沿江開發的關鍵節點上。

沿江開發要求更多地考慮現有的產業基礎、人力資本和臨近上海的區位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并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優勢的產業,而這些產業的發展有賴于沿江地區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結合園區建設,揚州加快中心城市發展,推進縣級城市和中心鎮建設,使揚州能更好地接受產業轉移,有效推進沿江大開發。

2004年寧啟鐵路正式通車,揚州結束“地無寸鐵”的歷史。2005年潤揚大橋通車,揚州走向融入蘇南之路。如今,揚州正積極融人上海經濟圈、南京都市圈,連接蘇南經濟板塊,正日益成為濱江近海的新興工商城市。

五、城市定位分析

1)空間與功能定位

揚州市立足區域視角,明確城市發展戰略和功能定位,在宏觀層面的規劃中注重對區域交通的研究,立足揚州,面向寧鎮揚經濟板塊,面向長三角經濟區,致力于打造揚州承南啟北的交通樞紐,構建便捷的寧鎮揚通商圈、通勤圈。

揚州市堅持立足“大揚州”,深化“一體兩翼”(以揚州城區為核心,江都、儀征城區為兩翼,形成帶狀聯系的城市組群)戰略,注重理順揚州中心城區與都市區的空間關系,在揚州與江都主城的對接發展中尋求廣陵CBD的發展腹地和輻射空間,在整合沿江岸線資源的前提下統籌考慮產業的空間布局,著眼于沿江地區整體生態格局制定空間管制措施。揚州加快了寧通公路揚州段的擴容改造、西北繞城東延、寧揚城際軌道交通、淮揚鎮鐵路、京滬高速南延及過江通道、蘇中機場等重大區域性基礎的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大揚州”的發展框架,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要素在都市區層面的融合。

2)特色定位

揚州致力于構建人文、生態、宜居、精致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與生態是揚州的特色名片。揚州在城市建設中充分保護并強化城市的文化與生態特色,保護“江—河—湖”一體的水系格局,強化水、綠生態要素向城市空間的滲透,依托水系、綠化、丘陵等自然要素,形成“水、綠、岡、城”一體的生態格局。

揚州不斷深化各城區功能分區的規劃。老城區通過雙東歷史街區在民居整治、功能更新等方面的規劃經驗,積極探索古城更新的“揚州模式”,即古城更新一方面要傳承文脈,展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南河下”等歷史街區的更新整治規劃。蜀岡—瘦西湖風景區則突出生態保護理念,通過整理唐、宋城遺址及城河水系,重現古城輪廓;通過萬花園、傍花村、動物之窗等項目的建設,擴容瘦西湖景區,進一步彰顯生態休閑的景區特色;新城西區則注重各項基礎設施和大型商業、文化設施等的完善,突出新區個性特征,建設體現現代文明、環境優美舒適的新城區;廣陵新城則注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凸顯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沿江地區重點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著力建設制造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展現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實力。

揚州積極貫徹古城保護與新城建設并重的方針,促進分散的文化資源集聚化,隱性的文化資源顯現化,不斷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步伐,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城市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打造出“文化內涵看古城區,生態環境看瘦西湖景區,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區,經濟實力看沿江地區”的全新格局,凸顯了“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

六、城市規劃分析

近三十年來,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需要,揚州已進行了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上世紀80年代提出“依托老城,邊緣外延”的空間發展思路,即依托老城向外適度延展;90年代提出“西進南下”,一方面跳出老城,主導向西建設新城,以進一步緩解老城的人口、環境壓力,另一方面,開始注意沿江港口的開發建設,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2002年的總體規劃提出“主導向南,西進東聯”的空間拓展思路,重點南下建設沿江經濟開發區,向西完善新城用地和動能布局,向東加強與河東地區、江都的交通聯系。

目前正在修編的總體規劃已初步確定了“東聯南擴”的主導方向,重點向東啟動河東分區,加快舊區改造,配套居住與各項服務設施,延伸城市道路至江都,強化揚州與江都在空間和功能上的聯系,向南進一步推進產業發展,加快舊城地區“退二進三”,完善沿江新區各項配套功能。在功能結構上,揚州提出要打破以古城為單中心的模式,積極培育新城副中心,形成“一主三副”的空間結構,即以歷史古城為核心,重點培育廣陵新城副中心,完善西部新城副中心,啟動南部新城副中心。

除了為主城區發展拓展空間以外,揚州也很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將“城鄉統籌”作為“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揚州”的重要戰略任務。在2002年編制的城鎮體系規劃中,揚州明確了沿江、淮江(京滬高速)兩條“T”型的城鎮發展軸。2007年編制的市域環路產業帶規劃將環路沿線的五十多個鄉鎮納入到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網絡中,進一步完善了市域城鎮經濟發展的總體框架。近三年來,揚州陸續開展全市域的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共完成了59個鎮區總體規劃,312個村莊建設規劃以及2948個村莊平面布局規劃,并對鎮村空間結構及基礎設施布局提出了初步設想。今年,揚州正在編制的新的總體規劃中,進一步提出在揚州市域范圍內,以沿江城鎮帶、淮江(京滬高速)城鎮軸、市域環路城鎮帶為增長軸,中心城市、重點中心鎮為增長點的“點軸式”空間組織結構。

七、城市發展戰略分析

1)保護歷史文化,延續人文魅力

近幾年來,揚州市委、市政府以推進“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申遺為主線,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和聯合國《可持續旅游發展憲章》規定的世界級標準,博采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持之以恒地加強古城保護,不斷凸現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態性,古城保護取得了國內外矚目的成績。2006年,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已被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揚州城的古城保護采取的是堅持整體保護、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古城風貌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實踐中,市政府實施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程、文化博覽城建設工程、蜀岡—瘦西湖景區綜合保護擴容工程、“綠楊城郭新揚州”建設工程、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

厚重的歷史文脈和通史式的人文景觀,是揚州之“根”、之“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2004年,揚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打造“文化揚州”,出臺了文化博覽城建設規劃綱要,計劃到2020年建成100多座博物館。近年來已建成揚州博物館新館、揚州工藝美術館、玉雕精品館、朱自清故居等各類博物館近40座。這些博物館,從不同視角記載著城市獨特的文化個性,成為一個個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的生動窗口。 

2)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宜居水平

近幾年來,揚州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到2007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市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3.15%40.32%11.64平方米,揚州園林綠化面貌的改變,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瘦西湖是揚州的代名詞,對瘦西湖區的生態保護,對展現城市的良好形象至關重要。曾幾何時,瘦西湖的水質并不好,甚至成為“臭水河”。近年來,揚州痛下決心,從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兩方面入手,投入巨資,對瘦西湖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利用開展中德“生態城市規劃與管理”技術合作項目的契機,引入國外先進的環保理念。大力推動城區企業“退二進三”、“退城進園”,全面實施城區生活污水截流,從源頭上減少污染。采用生態技術、工程技術進行疏浚清淤,并實施“活水工程”,從邵伯湖、大運河引水,使瘦西湖“死水變活、活水變清”,再現了瘦西湖的靈氣和生機。 

揚州抓住“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建設水景觀、弘揚水文化”四個關鍵,著力打造親水城市。從疏通城市水系入手,實施嚴格的河道保護措施,堅決制止開發建設中“填河造地”的現象,開挖“斷頭河”、死水河,打通城市水循環。從做響古運河品牌入手,開展航道改造、河道美化和沿岸舊房改造,整理運河沿線的文物古跡、建筑街巷等人文資源,建成寬50米、長近7公里的古運河風光帶。從提升水環境入手,投入20多億元對湖、河進行高標準整治,通過引入清水、清淤疏浚、修筑駁岸、植被綠化、污水截流等系列措施,維持良好的水生態和水景觀。 

此外,揚州積極推進“綠楊城郭”建設工程。結合城市規劃制訂,劃出市域范圍的“綠”線,實施城市生態防護林體系規劃建設,構建城市規劃區“冷橋體系”;結合人居環境改善,通過拆墻透綠、沿路植綠、沿河布綠、廣場庭院添綠等措施,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結合城市生態建設,先后建設蜀岡西峰生態公園等城市生態區;結合城市文化建設,把握城市綠地的性質、風格和主題,使城市綠地與歷史文化相映襯,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與人們的審美心理相契合。現在,揚州已建成沿路、濱河、環城三大“綠色長廊”,蜀岡西峰生態公園、潤揚森林公園等五大“生態區”,200多個公共“小游園”,市區綠化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綠色之城”。

3)開發旅游資源,展現城市風情

揚州擁有豐厚的旅游資源,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休閑城市。“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公歷418日至518日,揚州市都會舉行“煙花三月經貿旅游節”,吸引一大批國內外游客。今年來,該市更是大力推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整治,不斷提升旅游文化品牌,展現了揚州的人文內涵與城市特色。

古詩云:“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建設揚州,不能忽視其園林。對瘦西湖,揚州人立志將其打造成“城市的標識、傳世的經典”。在實施瘦西湖擴容項目“萬花園”、“傍花村”過程中,沒有大開湖面,而是繼續保持水的彎彎潺潺、時放時收,體現清瘦的神韻;沒有全部拆除民居,而是選擇部分進行改造,用作度假休閑;沒有大規模引進洋樹種,而是大力栽種鄉土的柳樹、銀杏、瓊花、芍藥等,保持“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風貌。同時,還復建了一批名園勝景,整飭了一批古典名園,并對園林周邊的環境以及道路體系進行了完善,充分展示揚州園林文化的獨特風韻。

近代商業經濟的繁榮興盛,造就了揚州種類繁多的民俗文化。近幾年,揚州通過文化項目建設和文化活動舉辦,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在北護城河建設“綠色文化休閑長廊”,重點展示揚州漆器、玉雕以及剪紙、刺繡、樂器、木偶制作等民間工藝。在教場地區建設“商貿民俗文化街區”,恢復一批“老字號”酒樓、茶肆、旅館,再現揚州的民俗風情和市井文化。同時,加強對揚劇等傳統藝術的挖掘、整理,并進行必要的現代性改造,不斷擴大揚州文化影響,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4)合理規劃布局,打造精致名城

在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的推動下,在日益開發的市場環境下,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并行發展,城市規劃唯有高瞻遠矚,把城市置于特定區域環境中進行綜合考量,才能為城市未來的發展奠定準確的基調。為此,揚州一直重視對城市發展規劃的總體把握,近些年來,通過不斷制定與修訂總體規劃,為城市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新的區位優勢。為了保護老城區,改造舊城區,同時把握江蘇沿江開發的戰略機遇,揚州城區實施了西進、東聯、南擴等戰略,使城市發展日新月異。

揚州在發展中面臨舊城改造、生態保護、新城開發、產業轉移等諸多難題,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中明確各城區的功能定位,同時要求各城區在文化內涵上能統一于揚州的城市品牌之下。揚州不需和其他城市比規模、比高樓、比洋氣,而是比特色、比秀氣、比文氣、比大氣,使“古城古得經典,新城新得現代”。

揚州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揚州主城區為核心,儀征、江都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城市框架。“一體兩翼”的空間發展戰略是2007年的總體規劃中提出的。揚州將主城區、江都、儀征置于沿江發展的大環境中,實現主城區、江都、儀征的一體化發展。

5)依靠三新產業,實現經濟騰飛

揚州市大力培育和發展以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和高性能碳纖維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產業,正成為長三角地區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板塊。據統計,2008年,全市“三新”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213.7億元,同比增長38.4%,增速高于全市工業平均發展水平2.9個百分點。同時,揚州市成為全國第六個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被批準為江蘇省光伏產業基地,正在申報國家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

幾年前,揚州就明確提出,在鞏固和做大石油化工、汽車船舶、機電裝備三大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揚州市關于促進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揚州市千億元光伏產業發展規劃》、《揚州市新興產業發展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出臺,一個個戰略思路和科學決策,助推“三新”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全面進入加速發展期。

目前,揚州“三新”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太陽能光伏產業匯集了順大、晶澳、尚德、挪威麥拓卡夫特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初步形成了“多晶硅—單晶硅—單晶硅片—電池芯片—電池組”產業鏈。半導體照明產業,匯集了華夏、川奇、東貝、國宇等20多家從事半導體照明生產開發的核心企業和眾多應用型企業,形成了“藍寶石襯底—外延片—芯片—封裝—應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通過與中科院、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并在揚州轉化,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兩自”企業成長起來。有良好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建立中科院半導體照明研發中心、南大光電研究院等公共服務平臺,引進一批高端人才,使“三新”產業有了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撐。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