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方興未艾,“車輪上的鋪張”也成眾矢之的。不久前《人民日報》的一則消息披露,2011年,僅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公車購置及運行費就高達59.15億元,占“三公經費”總數的6成以上,是公務接待費的4倍。全國呢,消息沒有說,想必更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
就全國而言,公車改革已近20年,一直是雷聲不大雨點更小,所以越改公車越多。回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地方的廳局級頭頭都是多人一車,至于機關處長根本沒有車。如今可倒好,有的地方別說廳局級,就是一些部門的科級干部,甚至村官,都有專車侍候。盡管對公車配備早有明文規定,但這些規定在各種巧立名目面前,往往顯得乏力。
公車成患,加劇了交通的擁堵,浪費了納稅人的血汗錢,污染了空氣,敗壞了風氣,疏離了干群關系,危害不容小覷。如今若真要遏制“車輪上的鋪張”,還民眾以信心,我認為不必坐等新的改革方案出臺,先行動起來再說。為此,吁請大小官員不妨多乘乘地鐵。
一是乘地鐵不會誤事。如今我國不少大城市的地鐵四通八達,除偶然事件外,其便捷、準時是任何交通工具無法與之比肩的。普通百姓每天坐地鐵上班,鮮有遲到就是明證。但一些家門口就有地鐵站的官員,每天卻還要端著架子等公車來接,就有點令人費解。春節前,筆者與原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周錦尉等文友在浦東參加一個活動,結束后一起到楊高中路坐地鐵9號線,不到20分鐘,便到了浦西的周先生家門口。這位正局級退休干部不禁感嘆:地鐵真快,真準時啊!我估計,這樣的體驗,恐怕是許多在職官員所不曾有的。
二是乘地鐵不掉身價。坐轎車曾經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如今轎車已進入尋常百姓家,轎車真正回歸了交通工具的功能定位,進出坐不坐轎車與身份高低、尊卑已沒有多大聯系。在這個問題上,大小官員都要解放思想,不要被舊觀念禁錮了自己。《人民日報》曾經報道過,羅馬尼亞的副總理有時還步行上班呢!
三是有更多的人舍轎車而乘地鐵絕對有利于地面道路的暢通,有利于空氣質量的改善。如今交通擁堵和嚴重霧霾成為影響許多城市生活質量的兩大難題,而減少公車無疑是緩解難題的出路之一。如今大力強調發展公共交通,其實,官員們多乘地鐵,就是發展公共交通的強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