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鳳凰網大型互動辯論節目《全民相對論》在京舉辦兩周年慶典活動“中國思想雅集”高端論壇。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往往不在經濟活動當中,而是在經濟之外,長期走外源工業化道路并不適合中國發展實情,要轉向內源城市化發展,依靠內部資源、內部市場,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
以時間和速度換空間和機會
“中國近30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資源代價。”張曙光說,這需要犧牲一點時間和速度來換取空間和機會,進行經濟調整和再平衡。
“中國近30年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外源工業化道路,我們的市場、資源,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外部市場。”張曙光說,“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外源工業化道路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現在就到了要轉向內源城市化發展方向的時候了。”
讓進城農民能落地安家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兩個不同方面,把脈下一步發展方向,張曙光認為,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工業化和城市化要同時推進,當前中國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還需進行兩方面改革。
“一方面,要取消戶籍制度和其背后的一系列福利,使農民能夠自由進城并能在城市中生活,否則就是‘半拉子’城市化。這其中很重要的問題是怎么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問題。另一方面,是土地改革。”張曙光提出,比如教育資源,現在中小學一個班五六十人,學生有問題課堂上解決不了,就給課外輔導提供了巨大市場。如果劃分成小班,每班不超過20個人,課堂上老師就能一一解答疑問,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解決了教育本身的問題;中國已經步入老年社會,但老年產業發展還是相當落后,這能為更多進城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在住房方面,不管是廉租房,還是保障性住房,考慮的主要是城市貧困人口、無房人口,只有少部分省市把農民工包括在內,如果能從需求到供給都作出調整,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