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置金融的發展帶來村莊治理結構的變化
時間:2013-03-26 15:56:12
來源:城市化委員會 作者:李昌平
村集體成立另一個集體經濟組織--綠園生態旅游開發公司,從工商注冊、組織架構、治理結構、經營理念開始培養村民成為公司職員,村支兩委成員、村能人和年輕人作為公司的管理層。在村莊建設之初,由村集體的開發公司自主開發土地進行建設,公司既不需要找銀行貸款,也不依賴財政資金(財政僅僅通過貼息4%),而是通過養老資金互助社貸款就可以籌集到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作為集體經濟的組成部分,不僅養老資金互助社實現了穩定的利息收入,入社老人的養老分紅也得到增加,同時有力的促進了村莊建設。
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合作社和綠園生態旅游開發公司兩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發展, 形成了以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社為核心,綠園生態旅游開發公司為主體的郝堂新集體經濟聯合體,形成了以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為決策層,村支部和村委會為政治組織,綠園開發公司和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合作社為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和黨、政、經集體決策機制。
有了力量的村集體開始謀劃更大的發展,為郝堂村民帶來更多的福祉。作為中部的一個普通小山村,郝堂在自然資源、交通區位、農業產業等均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如何讓村莊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在村莊建設過程中保護村莊的歷史文化脈絡是郝堂村的建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通過半年多的調研評審,2011年,平橋區委、區政府決定啟動郝堂可持續發展實驗村—“郝堂·茶人家”項目。他們認為村莊建設的過程是人心凝聚的過程。為此,他們首先在村莊推廣垃圾分類。建立資源分類體系,通過全民參與、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活動,讓村民感受到村莊的美麗變化,喚醒對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的美麗鄉村的記憶,凝聚人心,提高對村莊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其次幫農民蓋房子,在幫農民建房子過程中,十分重視和保護村莊的歷史文脈和發展肌理,把藝術還給農民,讓村民重新發現村莊的價值,增強村民對自己村莊發展的信心和認同感。郝堂村在建設中按照“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同農民一道建設新農村”和“農村建設過程就是增加農民就業崗位的過程”的鄉村建設思路,倡導以自然生態、有機環保、生產發展、農民受益、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新農村發展理念,為承接逆城市化發展過程和生態文明時代而設計,探索“農村是有價值的、農民是有尊嚴的、農業是有前途的”新農村發展之路。“郝堂·茶人家”項目開展以來,一直堅持“不用或慎用財政資金”,“多用金融方式少用財政手段”來促進村莊自主綜合發展。目前,利用財政補貼和貼息的方式鼓勵村民參與改建和新建房屋60多戶,籌措資金800余萬元,整合項目資源調動社會資金3000多萬元,而調動這些社會資源僅僅只需110萬元政府財政資金,通過金融杠桿作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益和作用。有特色的村莊建設帶動以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為引領的近郊鄉村旅游,已開辦各具特色的農家樂、茶社、客棧等20余家,解決45戶家庭就業問題,形成區域性自然景觀生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