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推進兩區同建,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推進城鎮化,以建設農業產業園區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城鄉統籌支撐工業化,以信息化貫穿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走出了“四化同步”的新路子,起到了突破一點、帶活全局的作用,實現了德州“三農”工作的根本性轉變。
(一)加強了基層政權和農村管理,加快了帶領群眾致富步伐。通過村莊合并、社區選舉,縮小了大家族在社區里的比重,擴大了選人用人范圍,讓管理能人、致富能人脫穎而出,既破除了家族治村弊端,又選出了致富帶頭人,增強了基層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加快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同時,社區領導班子的集中辦公、目標責任、民主管理、考核評議等各項制度實現規范化,部分社區還同步實現了管理信息化,物業、治安、民政、計生、社保低保等社會事務更加完善,社區管理更加科學、高效。
(二)提高了農民居住和生活質量,實現了農村文明進步。通過居住社區建設,農民住上了寬敞、漂亮、整潔的新樓房,水、電、路、氣、暖、寬帶、有線、電話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一步到位,學校、幼兒園、衛生所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超市、賓館、飯店等商業性服務機構應有盡有,垃圾和污水實現集中處理,公園、綠地、水面大大提升村容村貌,真正實現了城鄉公共資源的均等化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同時,工業文明進入產業園區、城市文明進入農村社區、都市文化進入農民視野,農民群眾由傳統封閉的鄉村觀念向現代開放的城市觀念轉變,由落后的行為習慣向先進文明的行為習慣轉變,推動了鄉村文明和社會進步。
(三)加快了產業園區建設,促進了農民增收、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通過農村產業園區建設,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統一經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農民群眾進入園區就業,由生產主體轉變成產業工人,打破了原來單一的收入結構,土地流轉形成經營性收入,園區打工形成工資性收入,房屋租賃形成財產性收入,再加上養老保險、各類補貼等政策性收入,收入渠道實現多元化,收入結構趨向合理化。與此同時,農民實現就近就業,不再離別他鄉,解決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性問題,促進了家庭和睦幸福,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集約節約了土地資源,緩解了建設用地緊張問題。德州市域范圍內擁有土地面積1500多萬畝,其中農村宅基地占了160萬畝,按照國家人均150平方米的宅基地標準,利用國家增減掛鉤政策,可騰出建設用地100多萬畝。我們通過實施兩區同建,將老村址拆遷復墾,置換出土地指標,一部分用于產業園區建設,增加了耕地面積。另一方面用于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解決了建設用地緊張問題。
(五)拉動了內需,加快了經濟增長。加快居住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促進了“兩投資、一消費”,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增強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兩投資”,一是基礎性投資,通過居住社區建設,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強度加大,拉動了房地產等多個產業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發展。二是生產性投資,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廠房興建、設備上馬、技術引進等,增加了工業投入;先進裝備、科技管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農田投資強度提高了5—10倍,加速了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一消費”,即農民進入社區、住上樓房,新的生活需求發生根本變化,家電、家具等日常用品隨之更新,日常支出由自給自足型向商品化社會過渡,消費量不斷增加,消費層級提升,消費結構優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和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