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公布。方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衛生部和國家人口計生委,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據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人口計生委黨組成員楊玉學日前表示,“想通過增加生育來沖淡老齡化,那是飲鴆止渴。在一個時期內,出生人口多了好像延緩了老齡化,但是過了這個時期,老年人增多了,老齡化照舊。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不太懂人口問題的讀者看來,政協委員楊玉學的話似乎有道理。實際上,這是計生委一貫的錯誤人口宣傳之一,錯得非常簡單。
老齡化由兩個原因組成,一是壽命延長,二是生育率降低。隨著壽命延長,老齡化會加重,但如果生育率不是太低,老齡化就不會非常嚴重。比如美國維持在2.1世代更替水平的總和生育率,老齡化發展一直非常慢,且相對比較低,年齡中位數長期維持在中等水平,在發達國家中最有活力。
相反,日本、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生育率超低,老齡化快速發展。在這些國家,最有消費活力和最有創新活力的年輕人口在快速減少,經濟社會發展低迷,社會養老壓力大,國家債務負擔在老齡化之下越來越重。在經濟上,日本表現的尤為明顯,也是日本一再“失去十年”的最根本原因。與幾十年前相比,歐洲模式沒有多大變化,但為什么發生“歐債危機”了呢?這也是低生育率所導致的重老齡化的結果。
養老歸根結底是工作人口養活不工作人口,養老出現問題從本質上說是人口結構問題,實質就是老人比重大,社會的養老負擔因此過重。決定人口結構的是生育率、人均壽命和移民。人均壽命無法控制,移民對人口大國來說作用是微乎其微,所以決定未來中國人口結構的就是中國生育率的高低。因此,長期解決中國等國家未來養老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生育率,也即鼓勵多生孩子。
按照政協委員楊玉學的說法,中國應該一個孩子也不生,這樣等這些老人死光了,中國沒有人了,也就無所謂養老了。這就是解決養老問題的辦法嗎?
對未來中國的人口結構,壽命無法控制,減少自己孩子然后移入其他民族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因此改善未來中國人口結構,必然是多放開生育或鼓勵生育。只有鼓勵生育,把生育率提上去,才能改變未來中國“超級老齡化”和陷入“未富先老”的悲慘命運!
由于超低生育率,中國已經嚴重少子化了。面對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和家庭孩子數量的減少,一些人似乎對養老問題并不畏懼,因為他們心中有國家養老、社會養老或自己積累財富養老。但是,國家養老的資金哪里來?是從工作人口身上獲得的。社會又是誰?社會養老的力量還是工作人口。所謂自己給自己養老,自己存的錢或投資收益只是一堆紙或一個數字符號,還得依靠勞動人口的勞動才能變成真東西。所有的養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養老供給者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別人的孩子。只有勞動人口的勞動,老人手中貨幣的購買力才能實際兌現。而未來的勞動人口,只能是現在的孩子。如果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沒有孩子,就不會有人給老人養老,所有的貨幣只不過是一堆廢紙,一切養老方式也都無法存在。
一些中國人對未來養老樂觀的最大依據,就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所謂養老制度的完善。在這些人看來,未來經濟發展了,養老制度健全了,養老問題就自動解決了。按此說法,美國歐洲日本都應該養老問題更輕,因為他們經濟發達且養老制度健全。但現實卻相反,那些經濟不發達、養老制度不健全但生育率高人口結構年輕的國家養老壓力最輕。
筆者在《大國危途——民族興衰與人口政策再思考》中分析,經濟發展不能解決養老問題。人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提高,老人也一樣。特別是,人均壽命隨經濟發展而提高,人均醫療護理費用又隨人口年齡提升而遞增。而且中國人又是一個容易長壽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所導致的壽命延長很快。其最終結果是,經濟發展不能夠降低養老壓力,反而很可能因為經濟發展導致壽命延長和壽命延長所導致的醫療護理費用加速提高而最終導致養老壓力升高。就像經濟發展反而感到養孩子越來越難一樣,經濟發展的實際結果是養孩子的能力大幅降低,甚至養孩子還因此成為年輕人的“奢侈品”。經濟發展未必能降低養老壓力,從中國城鄉養老壓力差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養老壓力差別、發達國家現在與過去的養老壓力差別來看,經濟發展反而提高養老壓力。所以,說經濟發展養老問題就自動解決,是自欺欺人。
養老制度只是個殼子,養老歸根結底是工作的勞動人口養不工作的老年人口,而不是養老制度在養老人。養老制度的實質是怎樣分配社會資源給老人養老,是分配社會資源而非創造社會資源。養老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更好的分配社會資源給老人,從而讓老人的養老處境相對更好一些。由于中國是未富先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完善養老制度只能是小幅度改善養老問題,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養老問題。
現在生育率比中國高的發達國家,養老問題已經讓他們捉襟見肘了,被迫削減養老金或推遲退休年齡,社會養老處于崩潰的邊緣,生育率更低的中國會更好嗎?如果說現在發達國家的社會養老接近崩潰,那未來重老齡化的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養老更難以持續。
所謂社會養老,也就是全社會的工作人口養活退休人口,或者說全社會的后代人養活全社會的前代人,這就需要有足夠的后代人才能保證這種模式的成功。現在,發達的且外來年輕人不斷涌入(即受到很大的人口再生產補貼)的上海就已經面臨大量的社保基金缺口,上海高呼自己的養老面臨危機。但中國的超低生育率是全國性的,現在上海在受到國內其他地方大量人口再生產補貼的情況下還面臨養老危機,但未來誰能補貼(龐大的)整個中國?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98億。也就是說,現在是8.4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65歲及以上的老人。而到2035年,將是3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65歲及以上的老人,這和目前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日本水平相當。勞動年齡人口不會都參加勞動,實際上,到2035年中國就會面臨兩名納稅人供養一名養老金領取者的情況。
社會養老就是所有孩子作為社會的養老力量給社會上所有老人養老。但大家都抱著社會養老的心態都不想要孩子或多要孩子(即一個不要或僅要一個孩子),這個社會養老的“社會(力量)”又哪里來?由于未來中國的高度老齡化和人口快速衰減使人們對經濟前景預期暗淡、對未來政府和對社會養老失去信心,像今天的日本國民一樣出于對破產邊緣的社會養老的不信任,工作人口尤其是倒霉的年輕人更不愿交養老金,使后代人養前代人的社會養老模式瀕臨破產。就連日本的年輕人,也是日本最應該不愛儲蓄的群體,也開始選擇比較差的儲蓄養老方式,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因為他們已經對社會養老失去信心,至少儲蓄養老還能讓他們感到還有希望。到時候,中國的社會養老所面臨的問題比今天的日本還嚴重,社會養老模式根本不行。
筆者在《大國危途——民族興衰與人口政策再思考》中指出,由于社會養老會將養孩子的收益與養老脫鉤,使養孩子的成本是自己的而養孩子的收益卻是大家共享的,因此社會養老必然會大幅降低生孩子養孩子的積極性,從而降低生育率。而低生育率,必然加重未來的老齡化,使未來養老危機更加嚴重,也危害經濟社會民族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社會養老模式不僅使社會養老模式本身陷入惡性循環,連整個社會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也陷入惡性循環。社會化的養老方式,無論是國家強制的基本養老保險,還是商業養老保險,是最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也是對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危害最深的養老模式。
目前中國基本養老保險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結合的模式。前者“現收現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后者實行的是長期封閉積累、產權個人所有的“完全積累”制,原則上不能調劑借用。由于持續的通貨膨脹,養老金中的個人賬戶只會持續的縮水(相對于食品和服務價格更是縮水嚴重),而社會統籌部分在未來重老齡化下更沒有保障。由于目前僅靠統籌賬戶不足以支撐現在的養老金發放,多數地區普遍挪用個人賬戶的資金,個人賬戶僅僅是記在賬面上,是個“空賬”,近年來這個“空賬”以15%的速度增加,截至2011年已經達到2.23萬億。中國社科院編撰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1》顯示,從1997年起,各級財政對養老保險累計補貼金額達1.2526萬億元,若沒有財政補貼養老金就早已出現支付缺口。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學者高培勇和汪德華預計,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政策,到2050年,中國養老金缺口累積將達到該年GDP的95%!不提高生育率,未來中國的社會養老模式將難以為繼。
在今天,歐洲、日本的養老模式瀕臨崩潰,而未來中國,將成為直追日本的“超級老齡化”國家,遠比今天的歐洲、日本更嚴重。并且,中國是第一個或許是唯一的一個“未富先老“的大國,未來中國養老更可能崩潰!
在重老齡化之下,不僅面臨養老資金危機問題,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照料護理問題也非常嚴重。對421家庭來說,最壞的情況是未來一個孩子要養6個老人,這對獨生子女來說壓力是非常沉重的,對老人來說也不能指望有孩子的太多照顧,因為獨生子女也要工作養活自己和家庭,哪里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好那么多老人?
“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顯示,2010年末全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有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萬,占在家庭居住老人口的6.4%;預計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將超過1200萬人。對于失能老人,由于護理難道大、風險高,目前大多數養老院不愿接收,被迫只能依賴家庭養老。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說,失能老人的照料護理已成為非常急迫的問題,現在失能老人護理大部分還是靠家庭解決,而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靠獨生子女解決失能老人護理問題越來越難。
到2010年中國已經有2.18億獨生子女,也同時意味著中國有2.18億的獨生子女家庭和4.36億的獨生子女父母。2010年人口普查統計中國有1.188億65歲以上的老人,3300萬失能老人占其27.77%,1080萬完全失能老人占其9.09%。把這兩個數據結合起來考慮,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國將有1.21億的失能獨生子女父母,其中完全失能3693萬。隨著生育控制的繼續實施和老年人口年齡的增長,這個數據還會增加。如果不及時轉變人口政策,預計未來中國將至少有1.5億以上的失能獨子女父母。獨生子女家庭何堪重負?
有關專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有超過1000萬會在25歲之前死亡。這意味著有2000萬名獨生子女父母,在中老年時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為孤立無助的失獨(失去獨生子女)老人。“老年喪子”,碰上人生三大悲劇之一,誰來照顧他們?按照上述人口比例計算,未來這2000萬喪失獨生子女的父母中,又將有555萬是失能老人。失去獨子女又失能,他們怎么面對未來的生活?
現在中國老齡化還不是太重,如果現在失能了,或者失獨了,這個社會還能承受得起,養老院或許還能收容得起。當然,就是目前情況,雖然勞動力相對還比較便宜,養老院也是非常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因為這給養老院造成的照料護理壓力太大了。
等到未來,那就慘了,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家庭養老壓力太大,無法承受,被迫推給養老院。由于年輕人口迅速減少,勞動力匱乏且昂貴,養老院面臨極其龐大的老人,壓力十分沉重。由于年輕人口迅速減少,導致中國未富先老,經濟發展不振,財政不堪重負,對養老院的補助肯定不能像今天這樣相對寬裕。這時候,相對于龐大的養老院需求,養老院的養老能力十分窘迫,不僅進養老院難,且養老院更不愿接收失能老人。想想這些,那些失獨又失能的老人未來怎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