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未來5年城鎮化率目標都高于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
就在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從16%上升至51.27%的過程中,1996年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土地污染、水污染以及越來越多的霧霾天氣的出現讓中國開始步入“大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期。
但是城鎮化的熱度并未由此降低。《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現,各地方政府正紛紛上調“十二五”期間的城鎮化率水平目標,并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包括民革、民建在內的多個民主黨派都將城鎮化作為今年兩會的重點提案內容。
2月28日,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微博]秘書李先生向本報記者透露,這份名為《關于深化配套改革推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提案》 將作為民建今年全國兩會的重點提案。
改革的紅利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
“此輪新型城鎮化將不同于以往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對新基礎設施的空前投入,如今的中國政府似乎更加注重縮小城鄉居民經濟收入差距,以及打造強調環境保護和注重民生的新增長模式。”摩根大通全球市場中國區主席李晶認為。
有消息稱,在本次兩會后,將頒布一份跨越”十二五“和“十三五”(即2011年~2020年)的全國性城市化發展長期規劃,目前這份《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編制完畢。在這份被視作城鎮化頂層設計的規劃中,“可持續發展”將被置于重要的位置。
三原則架構初顯
規劃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三個原則;這三項指導原則基本對應了三大目標:社會公平、城市規劃和土地改革新方向以及可持續發展。
據悉,這份由發改委牽頭,聯合國[微博]土資源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其他國家部委共同制定的全國性城市化發展長期規劃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三個原則。
李晶對記者表示,雖然這些原則表述不甚清晰并且規劃仍在協商醞釀中,但政府的宏觀政策大方向已經相當明確。這三項指導原則基本對應了三大目標:社會公平、城市規劃和土地改革新方向以及可持續發展。
規劃將涉及全國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具體到對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將在東部地區,優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9.55,-0.10,-1.04%)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
“這一方式旨在建立一項以成熟大型城市為核心的促進周邊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李晶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上,建設“生態文明” 和“美麗中國”已經被寫入黨章,這意味著新一輪的城鎮化推進必將考慮到環境的承載能力。
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中國城市化率或將在2020年攀升至60%,在2020年污水量將增加約45%且城市固體廢物量增加25%。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將需要各地方政府重點考慮。
多地上調城鎮化率目標
GDP增速超過7.18%就必然出現資源環境問題。
盡管規劃尚未塵埃落地,眼下城鎮化率已經在一些地方兩會之后被寫入了政府“軍令狀”中。
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的《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年~2020年)》顯示,目標到2015年,該省城鎮化率達到56%;云南省出臺的《滇西南城鎮群規劃(2012年~2030年)》以及《滇東南城鎮群規劃(2012年~2030年)》,提出建設滇東輕工產業為主的沿邊城鎮群。目標是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到45%左右,2030年達到65%左右。
未來5年,在城鎮化率這項指標上,安徽省提出力爭達到55%,河南省則要提高到52%以上,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要由目前的43.53%提高到53%,湖北省提出要由目前的53.5%提高到58%。
曾有機構對于城鎮化對于經濟的拉動效應進行過估算:平均一位農民成為城市居民,國家要花費40萬元,如以每年1%的城鎮化速度計算,我國每年的進城農民達1300萬人,可拉動52000億元內需,約等于國內生產總值39萬億元的13%。
這樣的經濟效益自然對于各地政府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記者同時注意到,在這些提出城鎮化率目標的地區,均設定了較高的發展目標。在目前31個省區發布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有24個省區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而土壤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曾在廣州“廣東科技論壇”上介紹,“GDP增速超過7.18%就必然出現資源環境問題。”
GDP指標支配地方官員的考核體系下,城鎮化會不會在地方新一輪競賽中失去本來的初衷?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微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必須有規劃 保證城鎮化質量與環保問題,這需要中央與地方雙方努力,尤其是地方轉變理念與行為。
“首先是中央應改變考核不以地方GDP為標準,否則地方會以各種發展方式發展政績,很難保證環保問題;其次是應對地方建立約束機制,比如約束地方發債沖動,建立償付負責機制。最后是在中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地方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以減少污染源等環保問題。”
產業選擇是關鍵
目前的環境問題與工業化發展不足、解決環境能力不足也有直接關系。
“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 需要選擇一個好的發展模式,尤其是選擇合適的產業。”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城鎮化的推進不能只是圈地造房,而要與產業化同步推進,在今后城鎮化的推進中,產業的選擇很關鍵。
在他看來,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要排除,諸如風電等已經過剩的產業要慎重選擇,在產業選擇上要加大綠色環保與低碳環保等產業,加大環保設施投入,運用高科技手段來改造傳統設施以減少污染。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常被人視為一對矛盾體,其實兩者之間也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城鎮化給環保行業、綠化行業企業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永亮集團董事長佘永亮公開表示。
據其介紹,該集團已開拓出新業務:參與農村環境治理,這都得益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推動城鎮化而實施的農村環境治理樣板工程。因為順德村鎮水域污染嚴重,自從去年公司參與農村環境整治以來,新建6座污水處理場,效益達幾千萬元。
同時,伴隨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環保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也有望迎來良好發展機遇。中信證券(14.77,0.12,0.82%)王海旭認為可關注可持續成長環保細分領域,例如再生水、生活垃圾處理(焚燒)、土壤修復、危廢處理處置等領域的企業。
在他看來,這些細分領域或者具備足夠大的市場容量(保證訂單可延續),或者具備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廢物資源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不僅如此,環保和城鎮化也同時給外商帶來投資商機。“威立雅環境集團、保健生物科技公司等從事環境產品領域、制造業領域、商業零售領域業務的各類跨國公司負責人均表示,繼續看好中國的投資前景。”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經濟增速與環境保護雖然存在矛盾,但兩者同時又是相互聯系與促進的,一個地區通過經濟的高速發展可以遏制環境的惡化。”陳耀表示,目前的環境問題與工業化發展不足、解決環境能力不足也有直接關系。
“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因此環境尤為惡化,這也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結果,今年大多提出兩位數的增長目標說明改變落后面貌的愿望強烈,也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 陳耀向記者進一步解釋。
在他看來,“國家加大中西部財政投入有利于該地區增強科研能力與加大減排與環保設施的改造。”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2013年將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作為公共投資的環保必將受益于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此隨著新型城鎮化推進,業界預計環保方面或獲得更多財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