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重慶巫溪樂和之家:“3+2模式”
時間:2013-02-26 17:25:11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廖曉義 

3a699c8d8e6d81de9eb0d0b41b445f9a.jpg

新型鄉村公益模式  全程陪伴留守兒童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2011年,我國有將近5800萬留守兒童,因為這些兒童的雙親或單親外出務工,這些留在家鄉的兒童從小便與父母分離,一年也難得見一面,甚至有的孩子幾年才見到父母一面。在最需要關愛的童年期,失去雙親的照顧,無疑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可能會引發以后的諸多社會問題。
    作為致力于公眾環保教育的非營利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簡稱北京地球村)從2010年開始將目光投入到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地球村的創辦者廖曉義女士在重慶巫溪這一勞務輸出大縣進行幫扶試點,創辦“樂和之家”公益組織,逐漸摸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持續的新型鄉村公益模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樂和之家“3+2模式” 

樂和之家進校項目概述


    樂和之家進校模式簡稱樂和之家“3+2模式”,是為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保留鄉村鄉土文脈,連結學校與社區,關愛農村兒童的新農村教育公益模式。在政府各級部門單位的協調支持和督導下,公益組織派送社工進校進村服務。在村校成為孩子們的輔導員,音體美德的副科教師;在村社開辦家長學校,傳播產業實用技術,組建鄉村義工隊、娃娃團,為留守兒童提供家一樣的關愛和教育,再造鄉村社會的自助互助文化。
    “樂和之家進校項目”經過2012年上半年探索、下半年正式實施,首批試點正在重慶巫溪縣進行,為村社與村校緊密依存的地區派送社工。三天服務學校、兩天服務社區,故稱“3+2”模式,是為破解留守兒童難題探索社會管理創新的新模式,為提高農村兒童和婦女素質以及社工自身能力打造新文化工程。社工立足農村社區與農村學校,同時對接城市社會教育資源,帶入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資源文化,為鄉村建設輸送復合型人才隊伍。

 “3+2”模式的服務內容
    社工的任務主要是在學校結合校方需求,擔任音體美德等副科的代課老師與輔導員,分擔教師教學壓力和學生工作;在鄉村配合基層政府、社區組織,為放學過后回到社區的孩子們組織娃娃團,開展校外活動,并在社區開辦家長學校,為愛心媽媽和愛心爸爸提供生計服務、文化教育培訓;為打工父母進行定期的信息對接,讓父母知道孩子在家的情況,讓鄉村留守兒童得到更多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
    “代課老師” 社工成為農村學校的“音體美德”等副科代課教師,為豐富校園文化,拓展農村兒童視野提供教育服務。在學校面向廣大農村兒童進行禮儀教化、經典誦讀、養生知識、環保行為、愛國意識、公益精神和技藝傳習等文化內容的傳遞。
     “輔導員” 社工成為農村學校的校園輔導員,成為孩子真正知心和信任的良師益友,主要負責孩子們的情感陪護、道德養成、心理交流、緩解學業壓力。通過親情聊天、書信表達,聊天談心等方式,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和實際困難。
    “家長學校” 幫助鄉親們發展“耕讀游藝養”五大產業,對村民進行開展實用技術的傳播與輔導,包括自然農耕、鄉土文化、鄉村旅游、傳統手藝、養老養生產品,通過促進鄉村生態經濟,幫助媽媽們留在孩子的身邊;同時在社區對鄉村媽媽們提供教育培訓 ; 助推鄰里鄉親和鄰家的留守兒童結愛心對子。
“娃娃團”孩子們建立自己的良性小社會和小組織,為放學回家的鄉村兒童提供課外文化教育,開辦課業陪讀輔導班、開展興趣小組活動。跟蹤個案,建立檔案,為留守兒童及特殊困難的孩子提供重點幫扶。

“3+2”模式的實踐與意義

    巫溪社工站志愿者們先后在巫溪大同小學、寧橋小學、白鹿小學進行校園教育服務的初步探索,為學校設計校園文化,宣傳樂和校園理念,設計校園活動方案,開展早自習經典教育、餐前禮儀文化培訓,進行系列安全健康知識講座,體育課上教授養生操與節氣功法新穎而健康,更加有利于兒童身心成長。放學后,社工們跟著孩子們一起回到家里,組織課業輔導班,為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答疑解惑補習功課,很多村民聽說村里有大學生幫助補習,都紛紛將孩子送來。社工們在開設了課業補習班后,組建村里的家長學校,家長會開到了村子里。羊橋村2社有位老人要表達自己的感謝,她說:“我沒什么文化,孫子的學習我一點都看不懂,以前小孩的作業我只能看見他把每個作業本上的格子填滿就以為他寫完了,他就跑出去玩,我也看不懂是對是錯,是不是糊弄我,現在有這些大學生輔導就放心了。老人說孩子的學習提高了,她愿意每月送來600元補課費,但被社工陳小倩謝絕。此后老人看到社工每天要自己買菜做飯,就經常把地里最新鮮的菜摘來帶給社工,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也感動著團隊里的每個人。
   農村學校的老師原來每位教師除了要擔任語文、數學等主課的教學工作,很多美術、音樂的副課也要由班主任老師承擔,備課都要準備不同科目,教師們根本無心給學生設計新鮮有趣的課外活動。社工進入學校后,首先承擔了這部分工作,分擔了老師的教學任務,讓老師們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主課的教學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也不再是校長每學期擔心的問題,因為社工為學校設計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方案,得到了學生、教師們的認可。
    在社區,社工為村民發展產業、生計培訓、健康保健常識的宣傳,為村里設計發酵床養豬棚和村民一起修建。為村里常年有胃病、高血壓的老人教授制作保健酵素的方法,很多老人的身體有了變化。水田村有位老人80多歲了,有一次專門走到樂和大院告訴社工譚國彩,他喝了譚國采教他做的酵素,最近高血壓引起的手麻癥狀得到了緩解,他老伴每天枕著譚國特意在山上采來各種野花做的百花枕頭睡覺頭疼的毛病好多了,社工們聽了高興了好幾天。這樣下來,原來不愿意參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一些村民也逐漸了解了社工的工作加入了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列中。
    “樂和之家進校項目”經過2012年上半年探索,下半年正式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樂和之家“3+2模式”在重慶巫溪縣進行首批試點實踐,需要政府的支持,社工的服務、學校的配合、村社的參與,在多方的共同配合中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機制,使模式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及可推廣性。
    對于農村兒童,不僅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村兒童可以接受到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且為學校帶去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讓農村的孩子得到生命教育的滋養,著重道德情操的培育,強調公益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延續鄉村鄉土文脈。
對于農村社區,促進鄉村社會的再造,鄉土文化的保留。通過家長學校挖掘培養社區的公益領袖,通過生計支持,鼓勵更多的愛心村民加入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中,讓更多本土化的鄉村工作者成為鄉土社會再造的脊梁,為留守兒童營造家一樣的社會環境。
    對于社工隊伍,有利于促進社工隊伍的培養,為基層政府、社區、學校輸送新鮮血液,未來為社會管理創新培養更多人才。大學生將全新全方位的感受基層、實踐基層、服務基層,為人生積淀寶貴的閱歷和經驗,尋找一套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公益之路。
    對于務工父母,讓打工父母的孩子得到關愛,社工聯動外出打工父母,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生計支持和培訓,讓媽媽不走媽媽回家。同時聯動打工父母工作的企業,激發企業社會責任,促進城鄉共融的和諧發展。
    實踐證明“樂和之家3+2”項目適合在更多村校共建地區實施尋找了有效途徑。首先,項目開發了操作性強、適用度高的鄉村教材,普遍適合農村兒童與社區村民接受,為社工服務提供技術支持,使更快進入操作。其次,結合大學生越來越具有村校支教與駐村服務的熱情,項目能夠讓更多的大學生走進基層深入基層實踐工作,大學生也可在服務過程中更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保障了社工發展的來源。同時,留守兒童所集中反映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逐被各級步政府、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關注,許多政府、企業更愿意傾向支持此類項目的發展,例如巫溪縣教委及巫溪在外父母打工成立的聯合商會提出愿意支持家鄉教育發展,建更多的樂和校園。

“3+2”模式的社工培養體系
    樂和之家“3+2模式”對社工人才的培養實施通過嚴格的招募培訓系統,嚴密的管理考核系統以保障項目服務品質。
對志愿者的基本要求
1、熱愛公益事業,希望為公益活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2、對農村的情況有相當的了解,能夠在條件艱苦的地方開展工作。
3、有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問題與疑惑。
4、能夠與村民、農村兒童以及學校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
5、有一定的教學能力,能夠給孩子帶去更多的有用的東西。
6、擁有某一項特長,諸如書法、繪畫、手工、武術、講故事等等。
7、有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和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
8、能夠服從工作安排,適應強度較大的工作。
志愿者招募渠道
    其他公益組織推薦;應屆畢業生招聘;社工專業或者師范專業實習生。
志愿者招募流程
    網上宣傳(校園宣講)>>發布信息>>接收報名表>>初次篩選>>第一輪面  試(電話或現場)>>安排任務(編寫教案、工作計劃等等)>>第二次篩選>>第二輪面試>>通知參加崗前培訓>>第三次篩選>>進入試用環節>>進行考評>>正式錄用。
志愿者培訓系統
    崗前培訓  內容主要包括對項目更加全面和具體的了解、農村工作方法、教學技巧、公益感知、了解社工工作內容以及一些社工工作的基本方式和要求等等。培訓結束后社工擁有能夠進入農村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在崗培訓  根據社工的工作情況、“樂和之家”項目的進展和實際工作需要及時的進行各種培訓。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近一段時間以來社工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急需提高的能力。在社工的整個服務的過程中貫穿諸如職業規劃、領導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的培訓。
志愿者管理系統
    志愿者管理體系包括“空間管理”、“目標管理”、“信息管理”三大類。
    “空間管理”要求社工時戶、日堆、周社、月村、季鄉上組織工作;
    “目標管理”包括發現問題,了解需求,傳播理念,提供服務。要求社工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從問題入手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通過與當地村民、孩子的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要求社工熟悉社區環境,結合所發現的問題提出評估和解決方案。要求學習掌握樂和之家的項目理念,在社區以宣講、開會、入戶宣傳的方式向社區、學校傳播樂和理念。社工為校內校外農村兒童提供七盞燈課程教育,為愛心媽媽提供母教課程。
“信息管理”包括日志、周訊、月報、季評、年考等五類。
志愿者服務系統
    通過“政府督導、社工服務、社區自助、社會幫扶”的社會管理模式進入農村社區。通過“五陪”模式(情感陪護、學業陪讀、人格培養、能力培訓、社會培育)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
 

“3+2”模式資金支持系統
    政府購買  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公益組織為政府提供公益活動教案、課程教材、校園文化設計、社區生計技術培訓,以彌補農村學校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社區能力建設培養。
社會捐贈  以組建親友團的方式資助那些走進鄉村和學校的社工和那些照顧留守兒童的鄉親,整村認助結對子;或訂購    “樂和愛心包”為留守兒童的學習文體活動等提供人財物的定向捐贈。
    生計支持  為耕讀游藝產品提供手藝設計、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技術支持;或通過訂購愛心爸媽們的安全食物、樸實手藝和鄉村旅游,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也鼓勵鄉親照顧鄰家留守兒童的公益行為,以支持鄉村生態經濟發展的方式鼓勵媽媽不走或媽媽回家。

“3+2”模式學校服務內容

     1、走進課堂開展教學
    國學經典教育  為孩子進行經典教育,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教學內容為《三字經》、《弟子規》等對于小學生更好理解的經典。
    禮儀教育  良好的禮儀表現是對一個人立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文明和諧社會的最基本要求。教學內容為行為舉止禮儀、儀容服飾禮儀、學校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等。
    健康教育  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意識。開展包括體育課、養生課、生理課。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科普教育  讓學生去科學的方法去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基本的科學常識,激發科學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教學內容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天文、環境的基本常識。
    安全教育  提高學生安全意識,最大限度的確保學生安全。教學內容包括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用電安全、活動安全、飲食安全、法制教育以及自我保護。
    環保教育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參與環境保護。教學內容包括環保常識以及開展環保活動。
    技能培養  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技能,更加全面的發展,培養綜合素質。教學內容包括書法教育、繪畫教育、手工教育、音樂教育、演講與口才教育、戲劇表演教育以及其他一些特長教育。
    愛國教育  培養兒童愛國情操。教學內容包括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打造農村特色學校;成立興趣小組,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身邊的環保”“世界水之源日”“無煙日”“科普日”等等,把課堂的教學融入活動中去。

 
留守兒童幫扶典型個案——巫溪水田村向虎
    在水田村有一個14歲的五年級學生向虎,他的家庭條件十分貧困。父親在長沙挖隧道,多年在外沒有音信,也沒有給家里寄過一分錢;母親在向虎一歲時就改嫁,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向虎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靠種地維持生活。由于經常逃學,向虎三年級還被留級。就在我們去學校了解留守兒童情況的前一天,向虎偷了奶奶一個月的低保300元,上網游戲夜不歸宿。一晚上就花掉了一多半,還不承認錯誤。奶奶一氣之下找到學校班主任劉老師,劉老師對這個調皮的孩子也只能進行說服教育,但是學生在校外發生的情況,班主任老師也力不從心。
    幫扶志愿者把從學校班主任老師那里了解到的情況,和村支兩委、樂和互助會代表開會共同討論,村里王書記決定要面向全村召開村上婦女的動員大會,把愛心媽媽召集在一起宣講樂和之家的項目,講講愛心媽媽到底該怎么做,做什么。然后針對向虎的問題做一次家訪,并給向虎找一位合適的愛心媽媽。但是向虎家很偏僻,周圍鄰居沒有合適的愛心媽媽人選。后來村里在一起開會商量,王書記主動提出讓他的老婆做向虎的愛心媽媽,雖然住的遠些,但是絕對可以放心地照顧到向虎。我們也很擔心,不知道陳賢桂大姐是否愿意做這個調皮孩子的愛心媽媽,但陳大姐很熱心善良,也特別喜歡孩子,項目一開始就報名做愛心媽媽,現在知道自己和向虎對接,爽快地答應了。
    但是因為兩家隔的很遠,她還沒有見過向虎,第一次去見向虎時,也是學校的老師和我們去家訪。我告訴陳大姐,我和老師去向虎家家訪,要不要一路去看看,她馬上關了自己家商店大門和我們一起去看向虎,還給向虎買了一套衣服,很久沒有給小孩子買衣服的她,不知道選哪件好,我就幫她參謀了一下。她也不問價錢,覺得好看就打包起來,一路提著高興地去向虎家了。
    到了向虎家,他正在給爺爺配藥,見到我就沖我很靦腆地笑了笑,這讓我很意外,因為我第一次見向虎時,他至始至終都是低著頭看著手,一句話也不說。陳大姐見到向虎,見到向虎的爺爺奶奶,也從老師那里了解到了更多向虎的情況。她反而更加喜歡和同情這個孩子,決定讓向虎去她家住一個星期,她保證向虎的安全,并督促他的學習作業,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向虎也很喜歡這位愛心媽媽,向虎在陳大姐家住的一周里,陳大姐每天都在向虎去上學后給班主任打電話,問向虎是否到學校了。學校老師也反應向虎的學習狀態很足,和人說話的語氣里都有一種被關愛的幸福感。陳大姐自己還每天寫和向虎在一起生活的日記,記錄向虎點點滴滴的變化。現在向虎都改叫陳大姐“媽媽”了。


    有了“樂和之家”以來,向虎的學習有了長足的進步,性格也開朗起來。曾經的“壞孩子”不見了,向虎變成了懂禮貌,講衛生,愛勞動,愛學習的好孩子,經常幫陳大姐做家務。有一天,愛心媽媽陳賢桂病倒了,向虎到醫院看望她時難過地說:“媽媽你怎么病了呀?你要趕快好起來……”

上磺鎮羊橋村向家琴案例——位小社工的成長故事

向家琴,今年16歲,重慶巫溪上磺鎮羊橋村人。她自幼父母離異,由父親向吉友撫養成人。向吉友是羊橋村有名的愛心爸爸,他照顧了兩個留守兒童。不幸的是向吉友在2012年8月份去世了。向家琴繼承父親的遺志,加入樂和之家項目,成為一名為留守兒童服務的一名小志愿者。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父親投入到這一項事業中,樂和之家的人也在父親病重期間幫忙照顧了很多,我希望自己能夠為身邊的人帶去一份幫助,盡我父親的遺愿,回報這個社會。”
在加入樂和之家之前,向家琴就是一位比較聽話的孩子。2011年8月作為樂和之家讀經團的一份子,她在北京和讀經團一起做了匯報演出。在其父親病重期間,小小年紀的她每天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直到她父親離開人世。
走入到樂和之家的大家庭中的向家琴,積極工作,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身邊的留守兒童。她細心照顧身邊的孩子,積極宣傳樂和的理念。在樂和之家組織的娃娃團活動中,向家琴積極參與到孩子當中去;在羊橋村的課業輔導班上,她積極為孩子講解課后習題、認真檢查孩子的作業;在羊橋的愛國教育活動中,她向小朋友們宣講樂和之家的理念。

精彩點評
 于長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副院長

    本身我是被廖大姐行為打動的人,巫溪這樣一個行動在現在中國的環境下,必須依靠一些義無反顧的人,以這種宗教式的熱情才可以將公益事業做下去。當然,當地也要有這樣的環境,尤其當地政府、當地主要負責人要有這樣的情懷。
這件事情放在大語境里,一般是以社會組織的身份出現的。在基層,我們叫做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實際上,在二三線城市,管理和服務還沒有到這么高的程度。這里更主要的是社會重建的問題。因為我們現有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很多內地二三線鄉村是殘破的社會。我們經常說,一個不健全或者殘破的家庭往往他們的孩子會出現問題。二三線城市的很多地方,社會本身就是殘破的。所以,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受到這樣的影響,這不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人類可以長久生活的社會。
    社會的重建,不僅僅是鄉村,城市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整個社會都面臨著重建。城市和鄉村為什么要變成二元對立,好象一說城市化,鄉村就要凋敝,一說農村,是不是資金都放到農村去了,沒有能力建設城市了。我認為城鄉應該兼容,這也不是我的觀點,我們社會學一直有這么一個概念。可是,這種思路一直沒有成為主流。盡管有些領導人也支持,但實際上從來沒有成為實踐的主流,這個問題搞到最后總是很悲壯,全靠志愿者的奉獻情懷來支持。我就想引出這個問題,比如這個案例,在鄉村,有教師,也有基層的行政機構,包括農村也有健全的村委會等等,這么幾套體系如此健全,為什么還需要這樣一個志愿組織才可以推動這件事情?問題出在哪兒?到底志愿者跟當地人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志愿者就可以這么做?我們看到,當地人是在當地具體的體制下,是在討生活的狀態,他們要考慮自己的待遇等等,而志愿者就不是。志愿者存在的邏輯、去的原因,包括活著的目的是不同的。那么志愿者本身是為一種意義而生活,而當地人不是。他們也不可能這么奢侈,只能從現有環境中,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家庭的生計來努力,所以思路很不一樣。我想,志愿者進入基層社會以后,真正做到的,除了幫助他們之外,實際上更重要的意義是幫助留守兒童灌輸一種人生觀。就是說,雖然你們是留守兒童,地位好像很低,但你可以影響生活,你不是活著,而是生活,可以建構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這批志愿者對兒童的影響不僅僅是幫助他們,更主要的是使留守兒童有了這種為有意義的生活而努力的精神,就是把價值還給社會,把意義還給生活。讓每個人變成有自己生活意義的志愿者,這是我們這個活動特別需要的。
   
 李人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們前一陣做成都的社會調查發現,傳統社會是互惠的。比如,農村建房是請一頓飯,你幫一把、我幫一把,房子就建起來了。社會的互惠在人的生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當城市過渡到商業化,過渡到價值取向,隔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造成了社會的不幸福感,很多社會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現在,新型的社區需要很多聚集,不僅僅是人群聚集,還需要公共服務集聚、公共服務多樣化、專業化。這些完全由政府或者某個人是很難承擔的,需要公益社會組織來承擔這個任務。實際上,未來城市生活品質的提高,并不僅僅是建筑空間,而是生活空間。生活空間是需要社會組織來承擔的。
    根據我們在農村的調查,農民收入80%以上都是非農收入,空心化也十分嚴重。作為產業來講,中國已經實現了轉型,但是從居住角度來講,它是半城市化,并沒有完全移居到城市,城鄉二元制度沒有給他們實現的這種可能性,產生了很多像德州這樣的做新型社區建設的案例。
    中國現在城市化面臨新的發展階段,從國際來看,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是在城市住房改革以后發生的,現在再加上土地財政的赤字作用,城市發展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這個突出表現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生產性,過渡強調了經濟價值,忽視了文化價值。另外,現在很多城市不是集約了,而是過度集約了,產生了負面的效果。就單一的價值標準來看,我們談經濟集約、土地集約,實際上城市還是生活空間,應該體現為多功能的生活空間,是美的空間、人文的家園空間、環境空間的集結,不能簡單用經濟土地價值來衡量。
    很多農村生活方式已經完全城市化了,而人的城市化關鍵在于生活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生產關系的轉變。城市化是對社會關系的一種破壞,我們沒有重建。那么我們在建筑上要考慮社會性,考慮發展性,考慮人文的關懷,給不同群體提供一個美好家園。
   
 鄭向東:中共南岸區委副書記、重慶市南岸區代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我在巫溪工作了六年,這是重慶最偏遠的一個縣。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城鄉之間的差距,我覺得這次會議的主題非常好,叫人的城市化,這是講到了城市化的本質。我理解我們看到的城市形態的變化,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有一座看不見的城市需要關注,就是城市背后的農村。我想呼吁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注農村、關注人。
作為一個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我也有一點體會,怎么能夠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同時也能推進它的速度。其實,質量和速度取決的因素不在于我們下多大的力氣,投多少資本,而在于城市化的邊際在哪里。尤其像重慶這樣的地區,包括沿海發達城市,其實城市化的邊際已經出現了。農村的情況,現在農民工的生活狀態,城市貧民窟的情況已經制約了我們的發展,未來將會成為我們的負擔,可以說是潛在的、影響很大的因素。我的體會就是不著急、再回首、向內看,這樣的城市化才是有質量的城市化,才是人的城市化。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