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機構: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承辦機構:馬奈草地國際俱樂部,北京誠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主講人:吳德繩: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人:張越: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
時 間:2012年10月21日下午
地 點:馬奈草地國際俱樂部
我從小喜歡看工人干活,也接觸那些工匠們。日子長了,慢慢的在我的思想里積淀了些許匠人的智慧、匠人的規矩和對匠人的情懷。后來我在清華大學讀工科,更感覺到匠人的重要性。但是今天匠人的地位、作用發揮和社會尊嚴在慢慢喪失,在社會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我的執業生涯中,匠人給我的東西太多,匠人是值得尊敬的職業群體。我想呼吁將匠人提到應有的地位,要尊重匠人。
品味匠人的俚語
匠人這個行業有很多俚語,有的是哲語,有的是無奈,有的是特質,有的是故事。
在匠人間有一句話,叫“利索瓦匠,邋遢木匠”,是說瓦匠做活現場非常利索,干完活把地掃得干干凈凈;可是木匠干完活滿地一塌糊涂。這是因為他們的特質不同,瓦匠做活,磚是很珍貴的建筑材料,瓦匠的碎磚和灰是不能剩過多的,砌磚墻最終要把碎磚灰都填進去,所以基本剩不下東西,而且現場本身就是他們的成品。邋遢木匠是因為木匠干活留下滿地的鋸末、刨花、碎木,鄰居會撿回去當柴用,地上也就干凈了,根本不用木匠去管。
我再講一個營建業的故事。當年修四合院,瓦匠有規矩,早上開工前,吃完午飯下午上房前,一定會有一個工頭拉長了聲音大喊一聲:“上房了!”這是為什么?當年的四合院沒有衛生間,都是在院子角上有一個茅房。如果瓦匠上房干活,鄰宅茅房的私密性就不夠了,所以一定要告訴人們,意在提醒婦女上衛生間要注意!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過去木匠瓦匠行業,雇他們的老板有管飯的規律,還定為要管飽。廚師每次做飯都會多做些,這是因為俗話說:“搶著不夠,讓著有余”。如果是煮面的話,吃完了誰要說還差點,這個廚師必定要給他再做點,這一做可不得了,每個人都會再來一碗,所以廚師要給老板省錢,每頓飯都得做多,一次就夠。
我再說點行話,這些俗語里有很多匠人的道理。比如“立木頂千金”是說房頂要垂了,中間戳一根木棍筆直的立在那,房頂就撐住了。再比如“砍得沒有車的圓”是說如果做一個酒桶,木塞子拿一塊小木頭用斧頭慢慢砍圓,但塞上去常常會漏液,怎么也不如用車床車出來的圓;后來發展借喻成說侃大山的人夸張總不圓全。還有“長木匠短鐵匠”是說木匠要做一個部件,拿的木頭得長一點,鋸短很方便;鐵匠不怕短,一根鐵如果長的話可費勁了,早年切斷工具不普遍,短點不怕,一捶打就長了。還有一句話:“機器匠,拆了上,不怕不會就怕忘”。機器匠修理時,主要是拆裝調整,為了拆了能再裝上,每個步驟都不準許錯、漏、忘記。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真事,當年印刷工人中午吃飯都拿著飯盒墊張印廢的紙片坐在臺階上。在文化大革命時,有工人把印著毛主席像的碎紙墊坐地下了。這可不得了,大會小會批斗。后來工宣隊調查,老工人說了舊社會的一句行話,救了他們。老工人說:我們老年頭有句行話,“干的是活,賣的是貨,供的是佛”。調查的人說:“你們這行還有這傳統,也別算反革命了,下回注意點。”這一句行話把印刷工人救了。
工廠的維修工人有一套說法:“慢鉗工,緊車工,溜溜達達是電工”。鉗工要做到高級的水平一定是精細的,精細加工一天干完了表面和昨天沒有什么區別;車工則非常講切削效率的;電工是巡檢,哪有問題就去哪,這話說的很形象。還有鈑金工,有時候鐵皮不平有鼓,要調平,師傅告訴徒弟:“哪鼓別敲哪,鐵皮中間鼓一定敲周邊”。這些口訣都是師傅傳承時說到的。還有一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說學的好不好就在自己。而小徒弟們還調侃說“師傅領進門,休息在個人。”
體會匠人的智慧
匠人有工序、有理論、有手藝、有規矩,匠人有很多智慧,我真是佩服不已。比如說往門框上裝一扇門,這個門扇很重,裝上下邊要有一定高度。我們裝的時候,對門要按高度找墊塊抬準對齊。工匠們只在門底下插一塊木板,在木板的一頭墊一木塊形成楔板,推進木塊調整高度,只要敲準木塊位置馬上合適。對于我們很難的問題,匠人卻做得很簡單。
比如瓦工,和的灰有點稀了,怎么辦?我們一般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瓦工師傅拿一塊磚往灰里一擱,磚把水吸走一部分,就合適了。木工干活把鉛筆擱在耳朵上,畫記號用著很方便。釘釘子的時候,要釘5個釘子,其余4個放在嘴里一一取用。工匠師傅還有一個通用的規矩,干活的時候工具如放在高處或者邊角處一定得露頭!錘子把得擱在外頭,鉗子、扳子也得露頭,不那么擱,干完活下來,工具就看不見、找不到了。從這些細節上可以看出匠人聰明極了。
我當年業余做過一個木箱子,木箱有側幫,上面的蓋有邊,可是誰都做不到蓋邊和箱子幫平整對齊。木匠其實是連蓋邊帶箱側幫一起做出來,做一個空心六面體,然后拿鋸鋸開成為上蓋下箱,那四邊能不合縫嗎?真是讓人佩服匠人的智慧。
南方有一種棺材,木工師傅告訴我棺材一頭大一頭小,在蓋底向他做了一道企口滑道,從小頭往大頭推蓋。在快到頭的地方下沿挖一個窟窿,在棺材蓋上沿打了個孔,里面放一個硬木塊,棺蓋推進時手托著小木塊,推到位時硬木掉落一半下去,就形成銷塊再也推不回去了,名字叫“天落榫”。這個木工還用這個原理做了宅院大門門閂的密鎖,開門推門閂要用手指從下洞頂起暗鎖才能推動門閂開門,不知道的人是打不開的。
匠人給我的啟發
匠人是非常專業的,他們的辦法非常有效。我后來出國當援外工程中國專家,我一個人要管好幾個專業。其實我有很多不太懂,就是從匠人那學的知識幫了我。瓦工砌墻“把角”很關鍵,高級瓦工把住房子四個角,中間崩著線。還要有批數竿作每層砌磚的標準,才可保證磚縫水平。外國瓦工不會,會把每層磚砌斜,成為俗稱的“把磚縫砌螺絲了”,四周墻砌到留的門的上口,搭上過梁一頭高一頭低。我就用中國工匠教的“立批數竿”指導他們,從此沒有質量問題了。
我們設計院曾給炎黃藝術館做設計,因為這個工程我認識了炎黃藝術館館長黃胄先生,他是大藝術家。藝術館快驗收時消防泵總轉不起來,幾天沒解決,黃老特別著急,說讓總工程師來吧,約我去了。到了大家一籌莫展的現場,得益匠人情懷給我積淀的素養,我檢查管道閥門,啊!!出現了轉機。我感覺全關的閥門手感卻像是開著,開著的卻像是關著,原來是閥門鑄的字標全都相反了。我讓工作人員把所有的閥門反向,問題立即解決了。從此,我被黃老誤認為是能人,成為了很好的忘年朋友。
正是能有心跟匠人學習,我曾經在國外露過一手。有一個廢磚煙囪要拆掉,怎么拆呢?常規兩個人爬上頂去,從上頭一塊磚一塊磚的拆,一天拆不到兩米,那得干到什么時候啊!我出了一個主意:在煙囪根部側壁鑿一個窟窿,再鋸一段枕木緊塞到窟窿里,隔一點旁邊再這樣做。干了兩天,最后半圈煙囪都換成了枕木在支撐。然后把木頭澆上油用火燒,枕木碳化后就這樣當天就把煙囪定向的安全的放倒了。其實這些方法是我聽中國工匠師傅講的。博得了外國同行們的夸獎“中國人太聰明了”。
應給予匠人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講了這些故事,我是希望大家能幫著呼吁,提高匠人的地位。讓中國的教育界不僅要努力培養藍領,還要提高匠人的社會尊嚴。教育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我希望白領們包括學生們也能夠多動手、多學習匠人的智慧。我們中國人在心靈手巧方面比外國人強多了,匠人中我們中國人是最棒的。人類在發展,工業化在進步,這些匠人還有沒有前途?我想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基礎上出現而進步的,沒他們不行。真知來源于實踐、踏實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