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迎來春節返程高峰之際,北京等地再次迎來霧霾天氣,對于生活在這個都市的人們來說,一切都顯得見怪不怪了。在過去的1月份,霧霾天氣已經4次侵襲京城。
天通苑小區,北京近郊最具規模的住宅區,居住著30萬人。像天通苑這樣環繞在北京主城區周邊小區或者小城鎮還有很多,這里的居民在享受著首都周邊種種便利的同時,也在“分享著”霧霾天氣。
住在天通苑東一區的劉先生對1月份霧霾天氣心有余悸。“我凌晨4點多出門,明顯能感覺到有霧,在路燈下,不遠處的塔樓只能依稀看到影子。而到了朝陽區與昌平區交界處,霧氣越來越大,近在咫尺的斜拉橋被濃霧包裹隱約可見。濃霧將路邊的高樓遮掩的嚴嚴實實,啥都看不清楚,找不到參照物,也就是仗著我道熟摸回了家。”劉先生說。
劉先生刻意對記者強調:“出門別忘了戴口罩。”
清華大學的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稱,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
城鎮化不是城市化
北京近郊的城鎮和大型居住社區儼然已經和市區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這導致了北京市區不斷擴大,人口激增。
“我覺得搞城鎮化應該在離北京市區稍遠一點的地方搞,離北京市區太近,最后又變成城市的附屬品了。”劉先生說。
距離北京70多公里的郊區延慶縣在此次霧霾天氣的侵襲下幸免于難。距離北京市區遠,且重視環境,是延慶縣遠離霧霾的“法寶”。
延慶在進行城鎮化的同時,環境保護工作并未放松。在城區周邊進行的綠化,有效地降低了PM2.5濃度。據統計,延慶縣平原地區新增23725畝森林,每天可吸收1590噸二氧化碳,釋放1139噸氧氣,每年可滯留粉塵2401噸。截至去年12月,延慶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307天,占全年總天數的88%,為有歷史記錄以來最高值。
為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延慶縣法院設立了首家環境保護審判庭。
“如果像北京近郊的地區能夠把各種資源配置足,我們并不愿意大事小情都去市區。為了去市區辦事,很多住在這里的人都買車。”劉先生說。
據北京市公布的數據,1/4的PM2.5是“輸入性”的,3/4則是北京地區“自產”的汽車尾氣、燃煤排放、工業企業排放、工地揚塵、農業焚燒秸稈等。其中,汽車尾氣大概貢獻了22%以上的份額。
《2012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0754.6萬輛,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當前中國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約為160克,歐洲的目標為95克,機動車污染已成為中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有外媒評論指出,在北京四環之外,除了本地動遷戶外,基本上以新移民為主,這些區域的市民可能不被視為北京人,從而得不到服務。人們走出圈起來的住宅小區,面對的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城郊結合部的混亂狀態。這里缺乏合理的市政規劃、建設和公共資源投入,沒有足夠的幼兒園、學校、醫院以及方便的商業服務。但是,由于市中心擁有中國最好的資源,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有錢人涌入,推高了中心地區的房價,這也禍及缺乏公共資源而又臟亂差的郊區。
城鎮化要考慮環境承受力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曾公開表示,持續時間很長,污染程度嚴重的霧霾在成為熱詞的同時,也將對新一輪的城鎮化造成一定影響。
易鵬認為,造成霧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年以來,全國霧霾平均日數為1961年以來第一高值,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冷空氣較弱,大風天少,大部分時間大氣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使得污染物不容易擴散。但不可忽視的就是,機動車尾氣,工業項目眾多,人口聚集過高,建筑能耗過高都是推動這種嚴重霧霾天氣的原因。由于霧霾造成的危害極大,那么對于當前城市發展模式必須進行反思和改變,其中對于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的城市承載能力會提出思考。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率以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但是,不少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仍然片面追求外在的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重視眼前利益,輕視長遠利益;仍然在走低效率、低產出、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道路,從而導致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
“此次霧霾天氣,會推動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群的均衡發展;會推動城鎮化過程中智慧、綠色、低碳城市的建設步伐;會推動城鎮化過程中對去工業化的力度。”易鵬說。
城鎮化的進程是不可逆的。十七大報告全篇提及城鎮化僅有兩次,十八大報告中則多達七次。城鎮化被看做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思路之一。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這要求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和生產環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鎮,而且還要考慮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使其有充分選擇的空間。
“對于當前的中國現狀,應該重新定義城鎮化的概念,不再單純強調農民簡單的進城,而是要就近城鎮化,即‘農村小區化’,也可以成為小城鎮化。”有專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