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不公布不立案的理由,卻將沒立案當做不采取技偵手段的借口,如此遲滯與曖昧的態度,怎能不讓人生疑?
富得傷腦筋的“房姐”龔愛愛,正讓陜西神木執法部門傷透腦筋。在京擁有41套近萬平方米房產,這一極具震撼力的階段性調查結果,激起公眾對財富背后是否存在“原罪”的強烈質疑,也將執法部門的職責推至輿情漩渦。遺憾的是,關鍵時刻房姐神秘消失,警方則表示尚未立案,不能采用技偵手段確定房姐具體位置。
在全國輿論關注下,房姐卻能“金蟬脫殼”,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難免引發猜想,眼下就有傳言稱其用假身份證辦護照外逃。撲朔迷離的表象背后,其實是執法調查的斷檔與遲滯。我更關心的是,房姐一案自曝光以來,涉嫌多起犯罪案件,當地執法部門真會坐等房姐出逃?
警方不立案,在法律上首先就站不住腳。房姐甫一曝光,就被傳涉嫌非法集資,此后有媒體披露,龔愛愛躋身神木地下融資行業,與2012年下半年開始崩盤的“張孝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有關。在執法權限上,警方對此類經濟犯罪案件完全有職權立案調查。可笑的是,警方不公布不立案的理由,卻將沒立案當做不采取技偵手段的借口,如此遲滯與曖昧的態度,怎能不讓人生疑?
除了警方,當地其他執法部門的反應同樣值得追問。作為銀行副行長,房姐一經曝光就無異于向紀委和檢察機關遞交了舉報信,兩個部門完全有職權介入調查,并對當事人采取措施,何至如今還在上演“躲貓貓”?即便不直接針對房姐個人立案,相關部門在查處民警戶口腐敗時,針對案件中的關鍵人物,豈有不做調查而放任其消失的道理?再者說,對于公安機關不立案,檢察機關還可以依法監督,為何這些職權明確的執法部門集體失語了呢?
值得肯定的是,此案引起了公安部和最高檢的重視,相關調查正在展開。只是,面對當地一系列違背常理的執法境況,公眾難免擔憂調查會不會局限于戶口問題?幾名被刑拘的民警會不會只是無關痛癢的“小嘍啰”?發展至今,房姐事件的公共價值更在于:探尋當地是否存在權力與資源茍合的金錢游戲,弄清還有多少官員涉身其中,反常的執法背后是否隱含著更大的秘密,而這一切都需要房姐“現身說法”。房姐的失蹤,幾乎將之前所有的辯解與托辭盡數推翻,留下一個有待徹底揭開的未知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