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搜“失獨”這個詞,解釋時多半都有:這是“中國特有的社會問題”云云。其中“特有”這個標注,不免折射出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另一面的社會問題:因為“計劃”,不少家庭都是2+1的組合。但是天有不測風云,萬一遇上個天災人禍的,家庭中的那個“1”出現夭折,其“2”則已非育齡,所謂“失獨”之勢,勢所必然。
近段時間,媒體間反復報道著“失獨”家庭的辛酸、彷徨與老無所依,呼吁政策對老齡化的“失獨”家庭給予補貼。而有不少的地方政府,已從財政資源中劃拉出一些錢來,試水這一領域的公共資源配置。不過,在一些城市,這方面的補貼大多還只有象征性的每月百十來元。顯然,這種杯水車薪似的社會救濟,是資源稀缺,聊勝于無。于是,給“失獨”家庭更多的援手成為了一個被議論卻難以達成統一標準的問題。
的確,“養兒防老”在目前的中國社會中,仍然是事實。絕大多數的百姓家庭,老人們能否安度晚年,還是取決于兒女的反哺程度。兒女們除了經濟上給予補貼之外,還要給予精神上的慰藉,必要時,還要令老人能調動晚輩們的社會資源,解決自己希望解決的問題。倘若因為某些原因,某些得不到兒女反哺的老人家庭,同樣會形成“空巢老人”的狀況,其孤獨、無助、茫然與“失獨”家庭相比,個中苦楚同樣不相上下。
由此可見,所謂“失獨”家庭養老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養老問題。社會養老這個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失獨”家庭這個“特殊”問題,也是不可能徹底解決的。事實上,“失獨”家庭養老問題,是應當捆綁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一起討論的。就終極目標而言,當每個老人都老有所依,那“失獨”家庭養老的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事實上,社會養老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失獨”家庭養老的問題是“高度”相同的。老有所養標準不夠高,養老金出現運作上的問題,不見增值,卻見缺口;老有所醫名不符實,老而求醫困難重重,老人們看病支出大且極不方便;老有所樂配套簡陋,缺乏優質服務平臺……
所以,對于全社會來說,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提高養老的經濟補助,僅僅是解決養老問題最粗糙和簡單的一小步,而真正的社會養老問題的解決,則必須調度社會服務來解決養老的經濟、醫療、出行、居家、臨終等綜合問題,這才是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