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河南濟源正在推進一項雄心勃勃的城市發展計劃:“優化西北、拓展東南、建設新區、改造老城”。具體到數字上,就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要滿足這個數字的需要,“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造城”來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為此,到2015年,也就是在短短的2年多一點時間內,濟源的城鎮化率達要到60%,城鎮人口要接近50萬人……
正是在這種人為確立的目標下,“讓農民進城、大拆大建”就成了濟源城鎮化的主題;于是,基層政府組織便認識到“只有走大拆遷大改造之路”,所謂“集體和個人經濟發展才能提升”,而且“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抓而不緊、等于沒抓,要痛定思痛殺出一條血路”。
上述所謂“集體和個人經濟發展才能提升”中的集體是哪個集體,個人是哪些個人,通過誰操生殺大權殺出“血路”、誰被殺流血鋪就“血路”的“大拆”過程就可明了。據報道,濟源農民的房屋被拆掉了,“當地的井機已被人破壞,冬小麥無法澆水”,“有的大棚蔬菜也不知被誰推倒”,而農民對此行徑也心知肚明:“他們的目的就是不讓我們種地,強迫我們進行土地流轉,將土地交公。”至上周,在被城鎮化劃定區域之一的濟源王莊村,“拆遷已進入尾聲,方圓幾里,滿眼都是廢墟,像是經歷了地震,倒塌的房屋只剩下一堆堆矮矮的磚瓦”。而在濟源許多這樣的被城鎮化區域,眾多被拆除房屋的農民尚沒有房屋可住……
這是什么樣的城鎮化?這是誰的城鎮化?這是誰受益、誰受難的城鎮化?
城鎮化,從來就不是在農田里蓋起高樓,把農民趕上樓的行政權力主導和強制的結果。城鎮化的進程,客觀依據是市場化的進程,動力來源是市場無形之手的推動。此外,城鎮化的過程,也是農民變市民的過程,更是市民社會形成的過程。從社會發展過程看,市民社會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以市民的法定權利為社會關系基礎的社會形態。這樣的市民社會,必須對應適當的社會管理方式方可正常運行。
像濟源那樣,強迫或變相強迫農民“自愿”拆遷,把所有的路都堵死,只給農民留一條“血路”的被城鎮化,除了滿足了當地官員的政績數字、提升特定的“集體和個人經濟發展”外,對普通民眾來說,其并不會從城鎮化中得到應得的益處,現存的“二元結構”也并不會因蓋起的城鎮風格的樓房而得到改變。
據說,濟源是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的試點城市之一。作為試點,濟源“讓農民進城、大拆大建”、“殺出一條血路”的城鎮化之路真是可怕。如果這樣的做法不被制止,這樣的試點經驗被推廣開去,那么,這無疑是為中國的城鎮化之路樹立了一個駭人的“血路”之路標。因此,毫無疑問,濟源的城鎮化試點,為城鎮化之路提供了一個失敗的經驗。
以民眾苦難為代價的城鎮化,不搞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