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記者馮文東)戴德梁行,UGL集團成員,今日舉行了2012年第4季度新聞發布會,分析了中國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地產的沖突與合作。
隨著媒體形式的發展,電子商務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融合性,延展出許多創新形式。與其說電子商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不如說他是一個創業的商業模式。這幾年,隨著阿里巴巴、京東商場、當當網、亞馬遜等各種電子商務模式與電子商務服務的興起,對傳統企業造成很大的沖擊。過去5年,中國的網上零售額以每年平均增長99%的速度發展。其它國家的電子商務的銷售也是同步增長的,所不同的是其電子商務的發展是為了配合實體店的銷售以及物流業的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B2C 市場 – 前五名電子商務店應運而生。從1999年當當網的市場份額1.4%,總銷售額37億人民幣到2005年京東商城的市場份額21.5%,總銷售額320億人民幣,2007年淘寶天貓市場份額達到46.8%,總銷售額960億人民幣,直至2012年阿里巴巴市場份額達52.4%,總銷售額約1萬億人人民幣。這些無一不說明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在未來會越來越快,目前運作模式有兩種:B2C及C2C模式;實體店及網絡平臺共享如蘇寧、銀泰等。
針對電子商務的消費群體,戴德梁行做出簡要分析。按照年齡層來看,電子商務的主要消費群體集中表現在18至40歲年齡層;按照電子商務的商品類別來分,主要體現在電子類、服飾類和家用品三大類;依據對消費單價的分析,可以看出,針對電子類的產品,消費者主要考慮因素為價格要比實體店低5%以內,其中關鍵影響因素為品質保證以及退換貨的便捷性;針對服飾類的產品,消費者關注的是其產品的多樣化以及實惠的價格;針對家用品類的產品,消費者會優先考慮到其方便性,一般不高于賣場價格。
據戴德梁行的報告顯示,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正逐步向商店至消費者的市場靠攏,從2009年的商店至消費者僅8%的市場占有率到2012年B2C提升至30%,而反之消費者至消費者的市場占有率則從2009年的92%到2012年下滑至70%。這說明購物中心(傳統商業至消費者的市場)受到較大挑戰。
同樣,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店的競爭隨著時間的推移亦愈演愈烈。電子商務銷售量已影響傳統零售店鋪的營業額,尤其對沒有品牌的街鋪影響較大 。同時,沒有完整經營管理模式的零售店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當今零售市場面臨電子商業的壓力,現有街鋪及管理不良的零售店需轉型使其具備新的競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