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數量首次超過農村,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這意味著,中國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城市時代。然而在2012年,從暴雨后的北京內澇,到紅綠燈下的城市文明,再到由城鄉戶籍鴻溝而產生“異地困境”,諸多伴隨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城市尷尬”也集中凸現。城市規劃怎樣兼顧“面子”與“里子”?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從何獲得幸福生活?城市中的公序良俗如何構建?初入“城市時代”的中國正在面臨一場轉型路上的大考。
城市時代遭幸福困惑 學者吁“公平的城市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民眾對于社會發展給予自己的“城市體驗”卻存在諸多不滿。就醫難、交通擠、“逃不走”、“融不進”……這些伴隨“進城”而產生的“城市尷尬”正在削減著城里人的幸福感。
逃不起融不進 “城漂”遭遇幸福圍城
兩年前,伴隨著房價一路飆升,生活壓力加大,很多中國年輕人選擇“逃離北上廣”,他們原本以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歸宿,然時隔僅一年,一出戲劇性的“逃回北上廣”再度引發輿論熱議。
僅僅兩三年,代表著這個社會中高端的白領便經歷了逃離與逃回“北上廣”的反向人生。回家創業卻無過硬“爹媽”資源,“逃不起”的他們迷途知返后,面臨的依舊是“融不進”的難題。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們只能在城市的邊緣苦苦掙扎,繼續漂在城市里“蝸居”,成為“蟻族”,抑或境況稍好點,成為“房奴”。
其實,在偌大城市里,“融不進”的“城漂”豈止是白領,藍領、“黑領”、“泥巴領”更是難題重重。據統計,中國目前約2.6億農民工中,大部分是背井離鄉的“城漂”。同過去溫飽問題相比,時下的他們面臨著更多復雜棘手的現實困境。
“隨著農民工二代的年齡增長,以前他們對公平的教育資源尤為期待,現在則遭遇‘婚戀饑渴’。”有分析指出,農民工的“融城”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的就業需求、生存需求,正在向醫療保障、子女就學、戀愛婚姻等復雜的社會問題“轉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71億,比上年增加977萬人。分析稱,由于戶籍制度的掣肘,大量的外來人口沒有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一系列的公共福利的附加,使得一紙戶口成了地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一道鴻溝。
“辦理準生證需蓋章簽字40多個”,“新婚夫婦為辦準生證奔波兩地長達三年無果”,這曾是公眾對于準生證難辦的“吐槽”。相較于異地辦證難,令“城漂”更為舉步維艱的便是異地就學、就醫、購房、購車等難題。今年,“異地高考”的話題就再次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此引發的“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利益博弈,也讓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更強烈。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當代中國社會流動機制還不夠完善,其根本原因是發展不平衡,社會的空間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矛盾性比較大,這種差距會導致人員流動。另外,國家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這會導致人員流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呈現一直停不下來的狀態。
逃不起、融不進,是中國“城漂”尷尬至極的現實寫照,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為其辟出一條“生路”,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終身教授彭凱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肯定要以改革為突破口。不久前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特別強調,“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