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境,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社會問題,大家一起來想辦法,這才是積極的思路,相反,把它看成個人問題,高呼“道德反思”,未免陳義過高,大而無當。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針對4499人進行的題為“我們社會為什么缺少禮讓精神”在線調查顯示,62.7%的受訪者明確認同“誰讓誰吃虧”。該結果引起各方憂慮,學者紛紛表態:“規則固然重要,社會成員道德反思能力的提升更為關鍵。”(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對于該調查,需注意兩點:首先,網民是特定群體,受技術等因素制約,結果未必具有普遍意義;第二,對“誰讓誰吃虧”,可能只是事實認定,未必被當成行為準則。
該調查能引起人們普遍關注,因為它與大家的感受存在一致性。在今天,“普遍粗鄙化”的現象確實令人擔憂。看看各地鐵換乘站的情況就能明白,年輕男女們爭先恐后,為爭到一個座位,毫不顧及臉面,奔跑速度直逼劉翔,堪稱奇觀。
從中國式過馬路,到互不禮讓擠公交,乃至多年禁而不止的隨地吐痰,不禁令人感嘆,我們離文明的距離仍太遙遠,在光鮮的大樓與街道間,我們的精神世界并沒有同步增長。
哪個家長不教育孩子講文明?哪個老師不要求學生懂禮貌?可這么多年了,為什么成效總不能讓人滿意?這背后,存在著一個“帳篷效應”。
眾所周知,想讓帳篷容納更多的人,就要把主支柱做得盡可能高,其他支柱盡可能多,支柱與支柱間橫向連接盡可能密。
乍一看,我要的是面積,為什么要做這些無用功呢?這不是浪費嗎?可現實是,不在架構上投入資源,建出來的帳篷要么過小,要么不安全。
社會發展是同樣的道理,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公布,1978年中國的GDP是3624.1億元,而國家統計局2011年公布的GDP數字則達到47.1564萬億元,“帳篷”增加了百余倍,可我們的主支柱高度增加了多少,其他支柱情況如何,橫向連接是否更加密切?
毫無疑問,提升基本價值的高度,讓社會更加強壯,強化自組織的功能,這已成當務之急,只有帳篷更大,才能為今后的增長提供更多的空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困境,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社會問題,大家一起來想辦法,這才是積極的思路,相反,把它看成個人問題,高呼“道德反思”,未免陳義過高,大而無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