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康小學生小明因未按時完成作業遭老師掌摑。之后,老師還讓全班50名同學依次打小明耳光。有學生證實:“有的同學打耳光下手輕了,老師還讓重新打”。目前,涉事教師已做檢討,并被停課,事發學校校長也被免職。
實事求是地說,普通的教育暴力事件已經很難成為新聞。此次“耳光教育”事件之所以引起輿論關注,主要歸結于兩點:第一,情節惡劣,小明被50個同學輪流搧耳光,這對身體和心靈的傷害可想而知;第二,是暴力裹挾,對于被脅迫搧小明耳光的學生來說,施暴也在其稚嫩的心靈上埋下了陰影。
比“耳光教育”更令人驚訝的,是受害者的“寬容”。小明的奶奶說:“孫子沒有完成作業被老師打耳光了,這我還能理解。但老師讓全班50名學生都來打娃耳光,這我接受不了……”換言之,只要不是“集體施暴”,家長對“耳光教育”并無異議。而小明自述:“幸好我的自尊心不強,要不然(我)就完了。”更折射出其對“耳光教育”的逆來順受。
在這里,筆者并非批評受害者小明及其家長權利意識的淡漠,也無意指責他們縱容了教育暴力——那無疑是不公允的,但家長和學生對教育暴力的態度,則值得反思。長期以來,“棍棒底下出孝子”、“教不嚴、師之惰”等教育理念深入中國教育的骨髓,制造出一種教育誤區,即只要為孩子好,體罰是可以接受的。正是這一教育誤區,為教育暴力提供了土壤。
由是觀之,教育暴力并不僅是部分教師素質偏低,或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更是整體教育理念出現了偏差。這一理念廣泛存在于教育界、普通家庭和學生心中,值得警醒。面對層出不窮的教育暴力事件,教育部門也需要反思如何在教育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如何讓學生遠離暴力。須知,教育者的威信并不建立在暴力上,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
(原標題:需反思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