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靠中國人生產,外國人消費的這種模式已經支撐不了我們的進一步發展。外貿的引擎作用正在漸漸消失。未來中國的發展只能依靠投資和內需。
內需消費主要是指中國國內老百姓的消費,而不是政府的公款消費。投資并不是老百姓的個人投資,而是私營企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市場,但政府在基礎設施的投入上應責無旁貸。
這樣一來,中國的發展就進入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讓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又不能僅僅圍繞著北上廣深等少數一線城市聚集,增加其更大的負擔。應該以中國未來更多的中小城市為主體,來承擔吸納城市化進程中轉移出來的農民。新型的城鎮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
新型的城鎮化要求有兩個:一是外來的人口會大量導入;二是許多中小城市本身基礎設施配套比較薄弱,與北上廣深相差很遠。已有的存量基礎設施改造和新增的城區基礎設施從無到有的配套,從中央到地方都應如此。為了結合新型城鎮化,應以廣大中小城市作為人口導入的重點。未來將變成一個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投資的高潮。
政府在投入這么多資金后,必然改變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改善配套以后,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必然會帶來“土地價值的提升”。土地價值提升以后,外來人口的工作、學習需要興建大量的住宅和非住宅。新增人口需要城市住房,存量人口需要改善性住房。所以,存量人口的改善性需求,增量人口的新增需求,這兩個都是屬于剛性需求。所以未來剛性需求會在全國范圍內支撐政府對城鎮化的投資,而不僅僅局限于北上廣深。
同時,借助房地產領域住宅和非住宅領域的剛性需求,通過它的成熟效應,帶動整個社會的消費。構成中國未來城市化背景下,以城鎮化為主體,全國城市開花的投資加國內消費需求并駕齊驅的局面。
新提出的城鎮化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分步實施,協同并進,決不能向過去那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新型的城鎮化有太多的空間,現在國家探索出一個大方向。此前,所有地方政府主導的項目都失敗了,現在的光伏、新能源產業就是如此。無錫、新余、錦州,這些昔日的光伏大市,現在已經成為“困難大市”。中國的產能過剩,競爭的格局也難以改善。國有企業壟斷的程度越來越削弱,競爭領域又沒有市場,國際環境又風口浪尖,再靠政府直接進市場,是不現實的。
政府提供大量的基礎設施配套,這個轉型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兩只手,尤其是配套的那只手不能閑著。地方政府一定要從“單打獨斗、實干蠻干”的情況中脫離出來。
以前我們有良好的愿望,但事倍功半,現在也有良好的愿望,但還要有科學的調控。現在不是盲目捉刀的時候,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半可以功倍。政府的威信也能通過說實話,做實事重新樹立起來。要進行頂層設計,讓宏觀調控真正回到宏觀層面,而不是局限于微觀。(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東方房地產研究學院常務副院長 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