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是基于當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速度很快,數據顯示,2000~2010年城鎮化率從36.22%提高到49.68%,年均提高1.35個百分點,10年間城鎮人口增長了1.9億。而2011年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達到51.27%。
將城鎮化率從30%提高到60%,英國用了180年,美國用了90年,日本用了60年,我國大約只需要30年。
我國的城鎮化速度值得稱道,質量卻有待提高。近幾年我國城鎮化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布局不合理、交通擁堵、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垃圾圍城、污染嚴重等等成了城市通病。
如何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出了藥方,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并提出了“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八字方針。
生態文明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強調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的城鎮化建設不按規律辦事,把人類的意志強加于自然,大占耕地、大搞房地產、大造空城,在不該建設的地方搞建設,在不該開發的地方搞開發。
例如,大自然本來有自己精密的排水系統,江河湖泊都有很好的調蓄功能。但有的城市為了規劃需要,人為改變河道走向,更有的城市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花大力氣去圍湖造田,建上高樓大廈。這些行為沒有尊重自然規律,費盡周折建起來的城市雖然外表光鮮亮麗,卻經不起一場小暴雨的洗禮。今年夏天,就有不少城市內澇成災,被網友戲稱到城市來看海。
城鎮化建設必須尊重和順應自然。從大的方面講,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認為,城鎮化不意味著都去建大城市,要切實糾正大城市病,在中心城市旁邊建設衛星城,形成一個城市群,協調發展。
具體到某座城市上,則要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規律來制定發展規劃并進行嚴格的環評,明確哪些地方可以集中開發,哪些地方必須嚴格保護。
一些國家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荷蘭規定,城市規劃原則上都需要進行環評,少數沒有強制要求進行環評的規劃,也可自愿進行環評,以增強規劃的社會支持度。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確立了擴展市區、完善公共交通的城市2040年“結構遠景”目標,為了確保規劃的科學合理,阿姆斯特丹對所有備選方案進行了嚴格環評,以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城市景觀和居住環境等的影響。
保護自然、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生態文明倡導的理念。過去的城鎮化發展過于強調城市的擴張,熱衷于鋼筋水泥建筑物的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卻關注較少,導致城鎮化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例如,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性大氣污染日益突出,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居高不下,影響當地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陳耀說:“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必然要求宜居性,而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中這方面的考慮不多。”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提高城鎮化質量,就要努力為群眾營造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不僅要重視城鎮量的擴張,更要重視質的提高,不僅要有豐富的物質基礎,更要有優美的環境、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要致力于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宜居舒適的環境。
集約、智能、綠色、低碳,中央明確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各地要由重數量的外延式擴張轉向重品質的內涵式發展,建設美麗城市、幸福城市、和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