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已經成為人人追捧的時髦生活方式,但凡事都是說易做難??善灿幸恍┤瞬灰詾榭?,反以為樂。早在10多年前,她就主動放棄拿美國綠卡的機會,回國建立環保機構——地球村。從繁華城市走到邊遠鄉村,身體力行推行環保,探索著現代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前10年,她宣揚環保理念, 獲獎榮譽不斷,后10年,她潛心研究東方文化,打造中國式環保的鄉村模型。一個理想主義者的20年,倏忽即過。
她就是廖曉義,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創辦人,中國第一位獲得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的人。是中國環保事業的先行者、守望者,四川“樂和家園”的建立者。通過試點建設推動了中國綠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作為關鍵協調人推進了26度空調節能行動、無車日、綠色選擇、節能20%公民行動等民間組織聯合行動。
廖曉義是知名民間環保事業倡導者和活動家,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兼主任。她曾自費拍攝電視片《地球的女兒》,1996—2001年中央電視臺“環保時刻”專欄獨立制片人。她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的民間環保人士,澳大利亞最高環境獎“班克西亞國際環境獎” 獲得者。
十七年來,在綠色環保的道路上,作為中國文化的堅守者、環保事業的守望者,廖曉義親手創辦了中國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艱難的創辦道路之后,她提出了影響中國的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生活”、“綠色社區”、“綠色傳媒”、“綠色奧運”,鼓勵人們一起來傾聽“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綠色生活之路。
我把這樣一種整體的、綜合的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路稱為“中國式環保”,中國式環保具體落地是樂和家園,從樂和生計、樂和治理、樂和養生、樂和人居、樂和禮儀五個方面來推動環保,現在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就我理解,中國式環保也就是生態文明一種角度的表達,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解決環境問題。
光有中國式環保環保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輔之中國式公益,中國式公益是什么概念?就是鄉親鄉情回饋鄉里,其實中國式公益很簡單,就是四個字,知恩報恩。知恩是說,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生命體,你真的要知道活到現在你有生命,是那方水土早就的,當你成長起來,你應該回饋那方水土,所以中國傳統,城鄉實際是一種互相連接共生的模式,鄉下秀才讀書到了城里,或者經商到了城里,老了以后要回鄉,要回鄉做公益,要歸田。
用一種3+2的模式,3天在學校,2天,也就是周日和周六在鄉村,在學校的時候分擔音體美德的課程,當兼職教師,回到鄉村以后可以做校外輔導員,組織娃娃團辦“家長學校”,這樣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而且還是一種用鄉村教育帶動鄉村建設(的方式),整個鄉村建設有很整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