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袁鋼明表示,過去提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注重的是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注重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政策支持也向這些方面傾斜,造成不平衡發展。
他說,十八大報告中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這有利于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讓落后地區、欠發達地區也發展起來,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從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使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在潛在經濟增速下滑,出口引擎動力減弱,城鄉二元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關鍵節點,擴大內需成為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彼M一步說,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就指出我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他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內地城市化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突破50%,達到了51.27%,這意味著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而根據測算,每增加城鎮化一個百分點,就能新承載1300萬人口,帶來投資和消費5.2萬億元,可以支撐4%至5%的GDP增長。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其中還有13%以上的人是長期在城里打工的流動農民工,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未來發展機遇還很巨大。
“距離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從現代化發展規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彼f,特別是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需求拉動,消費需求乏力,這與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相對緩慢有關。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不僅是要提高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更要控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而我國主要收入差距來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一指標已經嚴重超出警戒線??s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兩方面選擇,一是加快城鎮化發展,二是實現農村現代化。而推進城鎮化,是縮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進而保證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根本舉措。
城鎮化首要任務是進城農民市民化
袁鋼明指出,在過去的11年中,我國城鎮化率提高了15.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7個百分點。但我國的城鎮化率還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遠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大量的人口被阻在農村,享受不到公平的權利,應加快農民進城市的進度,未來把城鎮化速度加快一倍,促使更多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0%以上,但發展轉型過程中的‘半城鎮化’缺陷和問題不容忽視。其中,將居住城鎮六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計入城鎮人口的統計范圍,這就使我國的城鎮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城鎮打工的農民工等暫住人口?!?他強調,“偽城鎮化”、“半城鎮化”成為屢屢被人詬病的問題之一。那些常住城市但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等,并不能同等享有城市政府提供的各類公共服務,其收入水平、消費模式也無法等同于城市戶籍人口。
“我國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8%,意味著有13%以上,即約1.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并不享有完整的城市社會保障及其他城市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也不可避免受到抑制?!彼f,推進城鎮化,必須創新制度安排,消除制度性障礙。
他認為,首先是要改進戶籍管理制度,從“空間城鎮化”轉向“人口城鎮化”。讓已納入城鎮人口的近2億農民工真正獲得城鎮戶籍,使農民轉為市民,推動農民實現身份、心理、社會認知和生活環境轉變,促進他們真正融入城鎮,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方面享受平等權利和公共服務。提高城鎮化的質量,這將是未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首要任務。
其次,對暫未落戶城鎮的農民工,要注重從制度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努力解決他們在公平就業、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第三,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包括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補償標準,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征占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
“當然,推進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鎮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城鎮化的推進將帶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對我們的社會管理、社會政策提出了新挑戰?!彼f,從城鎮化的角度來看,就涉及戶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環境、網絡輿論等方面的社會管理創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是未來的工作重心。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醫療、教育、交通、住房等公共產品和服務跟不上,由此造成大幅拉高生活成本,降低幸福指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