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期間,“新型城鎮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經營規模化與資本化將成為大勢所趨,由此也給農業機械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27%,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60%。由此產生的擔憂是,將來農民都進城了,誰來耕種土地?誰來生產糧食?
事實上,由于我國農村土地權屬管理工作薄弱,土地、房屋、林地水面等資源除了自身耕種、居住和經營外,很難進入市場流通或流轉。一些無力耕作或無力經營的農戶往往只能任其閑置,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應對農村勞動力減少的唯一辦法,是將農村土地資源資本化,變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實現大規模作業和集中化生產。這一趨勢也將為農業機械發展提供長遠機遇。
據21-sun記者了解,目前武漢、益陽、魯皖、焦作等地已經試水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多年,變“荒地為金子”,讓分散在各家各戶中的土地,向規模經營方式過渡。而在山西,曾陷入“三亞亞龍灣7000萬嫁女”風波的煤商邢立斌,也在家鄉柳林投資15億,建起包括3萬畝耕地、2萬畝生態林、2萬畝核桃林的大規模農業園區。
規模化的經營需要規模化的生產。隨著農村土地集約化程度提高,農田面積將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率也將進一步提高,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作物收獲機械、畜牧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農用動力機械、農田排灌機械和農田建設機械中的土、石方機械等農業機械都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但據21-sun記者了解,當前我國農機裝備制造存在產業集中度低、小企業多、規模以上企業少的問題。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樹君表示,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農業裝備制造國,現有農機企業近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800余家,但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工業總產值僅相當于美國約翰迪爾一家企業的總產值。其中,具備研究能力的企業不足200家,僅占規模企業的10%。
由此可見,中國農機裝備制造依然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率的提升,農業機械的“黃金十年”也許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