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近來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均GDP已達5000美元,且面臨不小的發展困境,要想順利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新一輪“城鎮化”來創造新需求。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本輪城鎮化的本質目標將不再追求規模和速度,而是質量和效率,可以說城鎮化進入“精裝修”階段。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基本上是以城鎮化為最大特征。從1978年到2011年,中國經濟規模的復合增長率近10%,同期城鎮化率由17.9%升至51.3%。應該說,城鎮化與經濟高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城市形成和范圍擴張的過程,也是生產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壘自由流動、聚集,并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過程。得益于城鎮化產生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企業享受到較低的資金和勞動力成本,以及更長的產品生命周期,通過不斷滿足巨大的國內外需求,實現高速增長。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大力發展城鎮化,是我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從國外經驗看,70%定義為高度城鎮化,以2011年51.3%為基數,我國還有20多個百分點的加速和深化空間。不過,50%以后進入的是城鎮化后半程,圍繞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宗旨,目標是高質量和高效率,這不同以往追求規模和速度的政策思路。
首先是向中西部傾斜,推動城市群興起。目前我國東中西城鎮化率差異顯著,呈現階梯性特征,因此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國務院批復的區域規劃16個,其中較多定位于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圈,包括廣西北部灣、長株潭、關中-天水、成渝經濟區等。依靠城市圈內增長及帶來的擴散和溢出效應,東中西部的城鎮化率還將進一步提升,且差距不斷收窄。
其次,積極挖掘現有中小城市的發展潛力,將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域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從產業上看,城鎮化率50%以上的東部地區向第三產業轉移,而50%以下為主的中西部則繼續工業化,著力發展第二產業。
再次,發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城市。其中包括,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廣泛收集居民需求并及時作出響應,同時有能力發揮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完善土地制度,加強城市土地規劃,構建多樣化的功能區域,根據居民需求變化作出開放式的調整;發展綠色、低碳的生產、運輸和生活方式,積極倡導和采用此類工具,提高能源循環再利用率;盡可能地孕育和形成知識創新中心,并加強與實際產業應用的關系。
城鎮化走向精細化,投資結構也將發生重要變化。參照日本1955年以后的經驗看,傳統制造業投資增速將繼續下降,基建投資在城鎮化率到達70%之前仍可以緩慢上升,但結構上,鐵路和港口投資占比逐漸下降,代之以城市軌道、航空、廢棄物處理、生態建設、管道鋪設以及保障房。對于中國而言,除了以上方面,包括交通、建筑和醫療服務的智能化等諸多領域,投資空間非常廣闊,資本市場上的相應投資機會也相當豐富。 □中證證券研究中心 曹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