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一線城市”的北上廣,人口集聚程度遠遠不夠,人口仍將向這些城市集聚。解決北上廣擁堵等“大城市病”,需提高管理高密度空間的能力,而不宜用抵制外地人的手段來解決。
11月5日晚,在中山大學媒體變革論壇上演講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表達了上述觀點。他的演講題目是《集聚、密度和城市化》。其稱,中國過去30年,啟動了人口與資源的流動,未來值得關注的是人口和資源將向哪里集聚。人口和資源向大城市集聚,是城市化發展的自然趨勢。
資料顯示,世界半數生產活動位于1.5%的陸地區域;大東京地區僅占日本國土面積的4%,卻集中了25%的人口,近40%的生產總值;開羅占埃及國土的0.5%,GDP超過全國一半。
在周其仁的研究中,“城市”由密度來定義。當人口和其他經濟資源在空間上聚集,達到一定的密度就是城市。密度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之所以人們會對擁擠、昂貴、空氣質量糟糕、生活壓力很大的城市生活心生向往,是因為城市具有較高的收入。
比如北上廣,與小城市相比,它們具有較高的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小城市比鄉村的收入也高出不少。
周其仁認為,只有人口集聚才滿足分工的需要,而分工的深化是收入之源。“人往高處走”,這是城市化的微觀基礎。
周其仁稱,中國目前狀況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2010年,全世界城市化率為50.9%,工業占GDP的比重為26%,全球平均的城市化率/工業化率為1.95。這一比例在美國為4.11,在法國為4.11,英國是4.09,而在中國,這一數據僅為1.09。
資料顯示,紐約以780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了1800萬人口,創造了全美國10%的GDP,而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四城市的GDP相加只有全國的13%。據此,周其仁認為,北上廣的城市化還遠遠不夠,人口仍將繼續向這些城市集聚。
在演講中,周其仁提到,中國目前的城市化以及一系列的“造城運動”,其實質是用行政手段完成“土地城市化”,卻因為人口集聚不夠,使得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反而降低了城市的密度,是“反城市化”,造成了中國目前“城市中很多地方像鄉村,鄉村中很多地方像城市”的現狀。
周其仁認為,目前北上廣的確出現了一些“大城市病”,最突出的特征是擁堵。他認為,這是由于這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城鄉隔絕造成的后遺癥仍然存在。目前的瓶頸在于對“密度”的管理缺乏經驗。解決之道是培育管理高密度空間的理念及人才,不宜用抵制外地人進入北上廣的手段來解決“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