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中國許多城市爆發(fā)了針對日本所謂“國有化”釣魚島非法行徑的游行。在記錄那些群情激奮現(xiàn)場的影像中,兩張照片格外吸引了我的注意。
第一張照片中,一名戴著黑框眼鏡和白色口罩的高中男生,背著單肩書包,雙手高舉一張薄薄的紙片,上面寫著“反對暴力,理性愛國”。發(fā)微博的網(wǎng)友說,這個顯得有些瘦弱的男生,就這樣穿過沸騰的人群。在他身旁,比他高大的成年男人聚在一起,暴力血腥的罵聲此起彼伏。
另一張照片中,十幾個小男孩圍在一輛白色轎車旁,揚著胳膊,伸腳使勁踹著車門。其中一個穿白色上衣的男孩還爬到了車頂上。這些男孩身后,站著幾十個成年人,他們沒有阻攔,而是高舉手里的相機,臉上帶著好奇與笑意。
按照微博中的信息,兩張照片拍攝于同一天。可這些少年在周末的這堂生活課里,卻學到了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前一堂課的名字叫理性,后一堂課的名字叫瘋狂。
這兩堂課看上去似乎分裂,卻屬于同一個“少年中國”。
在那場狂熱的課堂上,仇恨和極端情緒在代際之間流傳。在游行現(xiàn)場,用兩只細細的胳膊舉著口號牌,上面寫著狂熱口號的人,只是個騎在爸爸脖子上的小男孩;而捏著殺戮標語的手,也只屬于一個被家長抱在懷里、梳著兩根羊角辮的小姑娘。
如果說青年的選擇里含著國家取向,那么這些即將成長為青年的少年,他們今天的選擇,對于國家的明天又意味著什么?
此時,我們更應該重溫百年前梁啟超寫下的《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中國強”是一句被引用了無數(shù)次的話。可什么是“強”?過去,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這個概念似乎被理解得太過狹隘了。
我愿意引用美籍華人作家林達寫過的一段話:“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帶來一個健康的社會,讓新的一代有幸福的生活、健康的心態(tài)。他們應該是幽默、睿智、快樂、自尊、富有想象力的一代,而不是一代悲壯的憤怒青年。”
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少年應該與真正的愛國行動——包括合法而有秩序的游行——絕緣。在這個秋日的街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讓人欣慰的身影。在廣州街頭,很多中學生自發(fā)趕來,在現(xiàn)場高舉標語“反對非法暴力”;在湖北十堰,一個留著平頭的小男孩,沒有參與吶喊、起哄,只是提著一個大大的塑料袋,默默撿起游行的人丟下的垃圾。
幸好我們還有這個理性的課堂,讓孩子們在這里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擔負責任。有人評價說,這些孩子的身影,就像微弱的燭火,照亮了這個晴朗又晦暗的秋日。
他們是城市的希望,也是這個國家的希望。
當那些混亂的游行場景在網(wǎng)絡上廣為傳播的時候,作為無言的抵抗,失望的人們也在努力一遍遍轉(zhuǎn)發(fā)另一組視頻截圖。那是一名內(nèi)地中學生十幾天前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的發(fā)言。在那期名為“中國該不該強硬反制日本”節(jié)目中,在幾乎一邊倒的激烈言辭里,這位戴著眼鏡、穿著白色運動上衣的男生站了起來。
“我認為在這件事上雙方一定得冷靜處理。”他說,“因為大家想一想,抵制日貨,為什么我們要買日貨,認為它好。那為什么我們不買國貨呢,是不是會稍微差一點?所以我們要抵制日貨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貨,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各行各業(yè),都比它做得好。”
說到這里,坐在他身邊的成年人開始鼓掌。男生接著說:“比如,我們的官員比他們的清廉,我們的街道比他們的干凈……”這時,主持人已經(jīng)忍不住笑出聲來,男生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停了停,但還是繼續(xù)說:“然后,我們的橋也比他們的結(jié)實。”
在一片掌聲中,主持人抬起手指了指那個男生:“還有,我們的年輕人也比他們更有未來,更有希望。”